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5日讯 新中国成立70年与中国经济学发展暨《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出版座谈会1月10日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高培勇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分别致辞。《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作主旨演讲。

会上,《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晓晶,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逄锦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春学,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范世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魏众作为专家发言。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和美国研究所原所长郑秉文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杜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磊研究员等专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主持会议。

高培勇介绍并阐释了《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一书的策划背景、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阐明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

高培勇指出,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的实践背后必然有成功的理论作为支撑,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经济学研究题中之义。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实践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加强调制度建设。在经济制度建设的背后,同样有中国经济理论的贡献。高度概括中国经济学70年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理论层面的梳理,对于我们总结中国经济建设成就、

巩固和发展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经济学应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这一立场至关重要。《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一书的出版,是对中国经济学、中国经济思想史乃至中国经济学术史的基本脉络的一次很好的归纳和总结。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不仅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且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马援在致辞中介绍了《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所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系》的相关情况。

该书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之作,力求客观、翔实地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法治、民族、生态、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梳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学科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编撰工作自2018年底启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并邀请部分高校学者参与编撰。分为国家发展建设史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史两大序列,计划出版30种图书,目前已出版17种。他表示,期望该书系的出版能够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并以此平台推进学科建设更深入的讨论。

赵剑英在致辞中表示,回顾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追溯中国经济成长的基本轨迹,总结中国经济建设成功的基本经验,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提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发展是扎根于对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的系统总结。

张卓元老师特别强调经济学研究必须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他的研究历程也表明,只有深植中国经济土壤才能使理论研究更具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这部巨著是个标志性成果,是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一项集大成著作,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这部著作逻辑严密,系统性强,完整记录了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峥嵘历程,清晰梳理了中国经济学70年的演进脉络;突出问题导向,深刻研究我国经济建设实践,总结了新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进展;清晰呈现了经济学“中国化”逻辑进程。

张卓元对该书写作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该书分上、下两卷,在2011年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学史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主要修订了2011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化,经济学研究创新成果越来越多,有必要对其进行总结归纳,以促进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由于内容非常丰富,本书主要讲述了新中国70年理论经济学研究的进展和创新。

张晓晶表示,70年来,中国经济学扎根中国大地,借鉴国外成果,力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主线。中国经济学发展到现在,面临一个很好的机遇。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知识在全球舞台上获得了新的尊重,中国发展能够向世界贡献有别于主流知识的新的经验。中国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这个阶段需要中国的经济学。我们可以将中国五千年发展起伏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展历程,作为研究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源泉。以开放的心态吸纳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现代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大发展、大繁荣。

逄锦聚认为,本书的出版有三点意义:第一,利用文字把70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记录下来,弘扬文明,繁荣学术;第二,把中国经济学学术探索史、理论探索史呈现出来,以史为鉴,泽被后人;第三,总结新中国经济学研究经验,指导实践,促进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经济学探索历程和成果的呈现固然重要,探索进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也应适当提出来。应坚持史论结合,把探索的经验和教训比较客观实在地表述出来。经济学要为民族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服务任重道远,当前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如何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文明、如何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内容、如何把学术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党的决策。

平新乔对《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一书进行了积极评价,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他表示,本书对《新中国经济学史纲》进行了扩展,增加了很多新内容,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治理模式、框架和一系列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本书资料丰富,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其梳理的体系为这方面研究开了一个好头。

李义平表示,《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一书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对相关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从这本书可以看出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从宏观逐渐向多方面拓展,经济发展由粗线条到宏观、再到具体的实践问题转变,说明经济学研究方向发生变化,即不仅要为中央决策服务,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服务,还要为企业发展服务。

戚聿东认为,《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一书把70年来波澜壮阔的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完全称得上鸿篇巨著,是一份珍贵的经济学研究的史料,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的一份重要的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献礼。该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必将对中国经济思想史乃至经济学研究的深化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杨春学认为,该书的基础性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学发展到底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已经出现了哪些思想和理论成果,还面临着哪些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该书是一部基础性的文献,希望本书成为讨论新中国经济学发展重大问题的起点。

范世涛表示希望该书增加一些全球视野。中国发展的很多做法非常有特色,并为国际社会所理解与接受。国外学者可以从中国经验、通过中国经济学著作,更好地理解中国,更好地理解中国发展。而中国学者,也应该放眼世界,通过与国外学者、机构交流,更好地理解世界。

魏众认为,本书史论结合,或隐或现地通过讲中国经济,来阐明中国经济如何造就了其经济思想的出现,以及这种思想的出现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贯穿全书始终的。该书以学术性的语言准确解读中央经济决策,从而建立起经济学理论和中央经济思想决策之间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和经验的大量积累,为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营养。《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一书作者通过研究和观察,以及70年亲身参与一些经济学热点问题讨论的体会,概括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学主要是理论经济学的八大进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所有制理论有重大突破;分配理论有重大创新;形成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理论;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断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梁八柱”;经济学方法重大革新。 (社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