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渐兴现代寒旱农业 甘肃农产品成出口“黑马”
中新社兰州4月24日电 (记者 丁思 高莹)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河西走廊,因气候问题在短缺经济时代发展数量型农业,是劣势。如今,当地探索发展的“现代寒旱农业”渐有起色,并且正逐渐满足海内外食客追求健康有机、特色化、多样化的需求。
甘肃是中国农业文化起源地之一,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交往历史悠久,通道枢纽功能明显。
4月下旬,中新社记者走访近年落户戈壁滩的现代农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要提高农产量,农业必须快速转型,智能化、工业化的现代农业是趋势。”海升集团张掖公司负责人李自军接受采访说,广袤的戈壁滩、毗邻丝路沿线国家的地理优势,吸引了集团落户甘肃。
在海升民乐县境内的基地,其现代智能玻璃温室,相较于普遍的日光温室室内面积大出数十倍,而且“工业化”的元素已嫁接到农业:水份、营养液全部通过前期埋在地下的管道输送;穿戴防护服的农民,或开着小拖车穿梭,或在升降机上整理蔓藤,或忙碌在摘选生产线……没有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这里的彩椒依旧持续销往海外,保持每10天向俄罗斯发运15吨。李自军说,随着产量提高,将有更多产品运往“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致力逐渐发展成丝路上的果蔬“粮仓”。
不仅如此,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也日渐呈现出向西部梯度转移趋势。除了地势平缓、气候适宜的农业自然条件,西部大量的玉米秸秆更成为东部沿海农企发展循环有机农业的丰厚原料。
来自福建南平市“80后”郑超,将海鲜菇种在同一片戈壁滩上。前些年,老家的产品已出口北美、东南亚。但目前他们更青睐与甘肃邻近的中西亚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甘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为36.7亿元人民币,占全省外贸总值的占比为42.6%。在出口总体下降的情况下,“甘货”农产品成出口“黑马”,增长超过三成。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甘肃官方文件提出,2020年建设戈壁生态农业6万亩,累计达到26万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