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业务下滑现金流压力显现 上游耗材企业回款周期延长
原标题:医院业务下滑现金流压力显现 上游耗材企业回款周期延长
医疗体系的现金流受疫情影响,持续传导至上游相关企业。部分耗材企业回款速度受到影响,相关订单量也随即减少。
近日,根据南京市医保局官微消息,南京市医保局印发《市医疗保障局关于推进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开展医用耗材(药品)集中采购和集中结算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阶段性延长医用耗材集中结算周期。
《通知》要求,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定点医疗机构和生产(配送)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临时性将医用耗材网上集中采购、验收入库到网上付款集中结算分别不超过30天、60天的时间,统一延长至3个月。对带量采购的医用耗材货款,医保基金按总费用的30%-50%比例预付给带量采购的定点医疗机构,加快货款结付,实现以量换价。原则上在带量采购结果确定后的2个月内向相关定点医疗机构拨付预付金。
某器械的全国总代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浙江、山东等地区医院本来过完年就要开始招标,但是因疫情到来全停了。
医院现金流吃紧
《医学界》发布的调查问卷显示,87.3%的医院正承受着疫情带来的资金压力。其中,人力成本、防护物资成本和房屋水电成本是压力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成本的68.4%、15.2%和7.6%。
国内第三方医院管理咨询机构广州艾力彼的一项医院运营问卷调查显示,自今年2月以来,门诊量同比下滑40%以上的医院占到了78.48%。与此同时,医院的住院量与手术量也相应下滑。数据显示,近六成受访医院的住院量与手术量同比下滑50%和60%以上。
医院业务锐减的同时带来的则是现金流的压力。调查同时显示,公立医院中仅有31%和27%的医院能够从财政和银行获得补贴或贷款融资渠道。
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医院的支出却并不小,医疗机构需要购买医用口罩、眼罩、防护服等防护设备,改造发热门诊,增购呼吸机等救治设备,建设检测实验室等科研设施。根据此前某定点收治医院负责人反映,救治设备的总投入大约3000万元,科研设备总投入大约2000万元。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疫情期间,医院收入大幅下降的同时,诸如防护服、消毒液的固定的支出费用也在大幅度提升。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社会办医医院都面临着短期资金压力。
庄一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根据以往公立医院对医用耗材的结算周期来看,根据不同竞争环境,竞争力较强的独家的产品,至少也要三个月,一般品类结算周期为半年到一年。医院一般会通过延长回款周期缓解部分压力。
医用耗材企业则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品类的,如支架类、人工关节类为代表的单价可达上万元的高值类耗材,这类器材以进口合资为主,也有低值类耗材,如棉花、棉球等品类。具体到科室,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受影响较大,与其相应的耗材企业受影响也较大。另一类是跟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品类如呼吸机、口罩等,相关企业仍然是现金流强势方,受疫情影响较小。
上游企业受影响
对于上游企业来说,回款周期长本身对医药耗材企业来说并不稀奇,而“蛋糕”份额的减少就更为棘手了。
华南某医药流通行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作为采购方,公立医院在耗材、器械、药品的采购流程上必然是强势的,因此采购程序上总是先供货再付款,医院回款慢已经成为了常态。医院回款慢基于医院的运营方式,医院的款项中除涉及自费项目,就是医保、社保支付。医保局一般会在一年半到两年内复查是否违规,如果违规,可以拒付钱款,正常情况下,医保垫付部分可能一年甚至更久院方才能收到回款。因此,医院给供应商的回款也相应会拖延,三个月算快的,一般至少一年到两年。供应商为了保有流动性,把对医院的应收账款转给其他供应商形成三角债或借助金融机构脱手的情况也颇为常见。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将这种常态变成了部分医疗器械公司的“紧箍咒”。
一方面,医院资金承压之下,回款速度更加缓慢,上游企业在维持自身经营成本开支的同时,短期收款能力还受到相应限制,流动性风险上升。另一方面,现金流短缺的医院,只能减少正常招标数量从而导致上游医疗企业业务停滞。
早在3月中旬,中国政府采购网就刊登了一则《某单位医疗器械采购项目废标/终止公告》。而在此之后,各地采购网也陆续发布了采购项目终止的公告。4月20日,洛阳市政府采购网称,洛阳某医院因故将终止2019年度第一批医疗设备采购的项目。同日,中国政府采购网显示,海军第九七一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也宣布终止部分采购项目。
广东威尔医院联合医生集团创始人兼CEO林子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上游医药耗材企业来说,相比回款慢造成的短时间回款损失,直接营业收入总额减少影响更大,医院的营业额下降直接导致所需耗材减少,整个盘子减少。目前企业也在积极自救,比如有资质的企业通过转型售卖口罩等方式获取更多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