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海关总署披露了今年1至4月份的进出口数据。

数据显示,中国今年前4月进口原油1.7亿吨,增加1.7%,进口均价为每吨2906.7元,同比下跌8.9%;进口天然气3232.8万吨,增加1.5%,进口均价为每吨2702.5元,下跌15%。

值得一提的是,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今年前4月的原油加工量相较去年出现下降,库存持续升高,在这种情况下进口依然实现了正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的需求恢复持续加快,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国内企业趁原油低价扫货的力度。

“从4月份的数字来看,中国的汽柴油消费量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95%和100%,中国炼厂的开工率也正在加速恢复中。”一位石油央企人士告诉记者,“理论上,会进一步加大原油购买力度,但是因为前期的高价库存目前仍未消化完毕,所以体现在数字上没有那么明显。”

而中国的现状,已经成为国外公司眼中未来全球原油需求恢复的模型。

中国需求支撑全球

国内五一放假期间,国际油价度过了一个“黄金”5天。

截至记者发稿,WTI主力期货合约报27.13美元/桶,相较放假前的13美元,涨了一倍有余;布伦特原油报31.53美元/桶,相比放假前上涨超过50%。

时间进入五月,首先的一个利好消息,就是OPEC此前达成的减产协议即将实施。市场乐观地认为目前产油国的减产将有效缓解当前原油供过于求的情况,同时市场对原油仓储危机的忧虑也有所缓解。

根据4月13日欧佩克达成的减产协议,自2020年5月1日起欧佩克减产970万桶/日;自2020年7月1日至12月减产770万桶/日;自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减产580万桶/日。

“现在市场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市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了。”上述石油央企人士向记者表示,“沙特、阿联酋等国提前减产,美国那边的钻井活跃数从今年三月超过600口降到现在的325口,产量将会在未来几个月看到明显的下降。”

但尽管如此,他告诉记者,油价趁势向上的空间仍相对有限,其原因就在于当前市场上仍然存在着供应过剩的情况,同时需求端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上周,国际石油巨头壳牌、BP和埃克森美孚分别发布了各自的第一季度报告,在各家公司的发布会上,均提到了目前石油需求面对的困境,但他们却几乎一致发出声音,认为中国将会是此轮油价崩溃后崛起的先锋。

埃克森美孚在上周的一季度发布会上表示,虽然中国复苏仍处于初期阶段,但有限的初步销售数据令人鼓舞;荷兰皇家壳牌CEO范伯登则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一些地区零售网点的需求甚至高于疫情发生前的水平;BP首席执行官陆博纳则认为,来自亚洲国家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需求复苏的道路。

但是,全球能源需求能否彻底恢复,目前还是未知数,有一部分悲观的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全球原油需求可能再也无法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状态,并且加速全球原油需求到达顶点,因为这一场疫情永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石油企业求生存

此前,中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在一次会议上表示,中国石油集团又一次走到了生存发展的紧要关头;而在日前他又发表文章称,中石油集团公司应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努力发挥中央企业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双胜利”。

当下,中国的三家石油公司将削减支出,以部分缓解低油价带来的影响。目前,“三桶油”的上市子公司均已发布一季度业绩,一季度“三桶油”受到下游业务亏损的严重影响,而二季度将出现上游业务的亏损。

“三桶油”均调整了2020年的资本支出计划以保留现金:中国石油宣布的降幅最大,较原本预算的2950亿元人民币下调30%至2000亿元。中国石化宣布资本支出计划较2019年的实际资本支出额1470亿元下调20%-25%。中海油调整后的资本支出计划较原本预算下降11%,从850-950亿元降至750-850亿元,且资本支出削减额度均来自境外项目,境内项目资本支出计划保持不变。

“中海油资本支出下调幅度较小是源于该公司相较于其他两家公司成本较低。”标普全球评级分析师黄晓丹告诉记者,“如果4月份25美元/桶的油价保持到六月底,二季度三桶油的上游业务或将出现亏损,中国石油和中海油仍能录得现金利润,而中国石化将实现收支平衡或出现小幅现金亏损。”

尽管大幅削减资本支出,“三桶油”并未大幅调降2020年的预期产量,以保证国内的能源安全。

具体来看,中国石化计划维持产量水平,中国石油则将根据石油价格做出调整。不过两家公司都计划提高2020年的天然气产量,分别提升7%-8%和5%。中海油计划下调其油气总产量3%至5.05-5.15亿桶油当量。一如资本支出,中海油的全部产量削减均来自海外业务,国内产量将维持在3.33-3.40亿桶油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