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农业经济景气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经农业经济景气指数为95.2,比去年四季度明显回落6.8点。农业生产、出口、投资等重要指标有所下降,其中财政涉农支出和社会资本投资均明显下降,涉农投资的骤降一方面与突发疫情导致的全社会投资放缓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自去年以来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低迷有关。

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需要资金保障。无论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还是农业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提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近几年,我国一直在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用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贫攻坚。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优先保障“三农”投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农”投入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社会资本涉农投资也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模式多样化、投资领域广泛化的新趋势。但同时,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效率不高、效益不强、效能不够等问题,涉农资本投入仍面临资金使用效率偏低、渠道不够通畅、市场预期不够稳定、社会资本投资热情不足等现实困难,亟需强化政策引导,提振投资信心。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涉农支出规模,有序扩大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统筹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收益。要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使用结构,改变原有财政涉农资金“全面撒网”的做法,根据各地补短板的需求,突出重点扶持项目,优化精准奖补措施,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快建立覆盖全面、体系完整的项目储备库。要提高财政资金投资效率,在财政直接补贴和补助的基础上,创新财政支农方式,通过担保补助、农业保险、贷款贴息、成立农业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吸引金融资本投资涉农领域,同时强化财政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另一方面,要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更好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社会资本作为农业农村投资中最活跃的力量,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超过八成,而且是将人才、技术、管理、数据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农村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在保障各级财政强化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

一是创新投融资模式。根据不同区域、产业和项目的特点,探索并灵活采用区域整体开发、全产业链开发、创立农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模式,打造稳定的盈利模式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发展。

二是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定社会资本投资预期。农业生产周期性普遍较长,且易受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影响,多数涉农投资短期内难以得到超额回报,因此更需要加强长期投资预期引导。通过破除市场准入、行政壁垒等显性或隐性障碍,激发投资主体活力,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社会资本作为市场主体的盈利诉求,用可见的前景、可行的模式、长期稳定的合理回报,吸引社会资本。

三是打造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合作平台。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在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时的各项对接服务,做好涉农项目规划、土地、建设运营等一揽子、全方位投资服务,积极为银企对接搭建沟通桥梁,为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平台型服务企业在涉农领域的引领和枢纽作用,通过整合线上线下企业的资源要素,推进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吕庆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