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非遗传承与国际文创论坛在京开幕
为积极相应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举行的首届“非遗购物节”及系列“非遗”主题活动,由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联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倡议发起的“走向世界的非遗更精彩 ”为主题的2020中国非遗传承与国际文创论坛今日在京开幕。活动期间将持续推出多场线上、线下的非遗作品展示、宣传交流等活动。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许红海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表示,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传承、文脉延续的重要载体。2020中国非遗传承与国际文创论坛将以文化为纽带,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拉近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同时也让有着独特优势的“非遗”在带动就业、在脱贫攻坚、在复工复产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作为本次论坛协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副会长、苏州玉雕名家文同轩玉雕工作室范同生指出,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如今,人民群众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消费趋势,喜爱使用自然环保的产品,喜欢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的,它可看、可听、可穿、可用、可吃,存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非遗”系列活动能帮助更多非遗产品得到推介和宣传,让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让更多人关注和消费非遗。
本届中国非遗传承与国际文创论坛还邀请到苏州市姑苏区原人大副主任顾建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张春源,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熊澄宇,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田静等嘉宾就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专题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文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王亚民带来了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精彩报告。在回顾故宫出品的“网红”产品,王亚民认为,“故宫文创产品爆款”离不开文化IP的提取、优秀的创意设计师团队、注重受众实用体验及工匠精神等几个方面。从“宫囍.龙凤呈祥”文创展活动看出,故宫博物院肩负着保存、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使命,也在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多方面发展。“宫囍.龙凤呈祥”项目不仅体现中华婚典文化的古韵之美,还激发当代文化旅游创意的灵感。皆是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出发,在创意设计上贴合受众的需求,工艺制作上执着对细节的追求。文创应该关心社会,关注人民群众。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传承方式、面临的困境等,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联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同轩、玛雅宫匠、北京民生智库开展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研”,共计收集千余份调查问卷,开展了详实的调查研究。北京民生智库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包启挺在发布报告时讲到,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本次调研结果显示,44.1%的受访传承人认为非遗领域“面临传承危机,主要靠国家和政府的保护”,仅有5.9%的受访传承人认为非遗领域发展“处于鼎盛时期”,总体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且制作工艺、曲艺失传是当前非遗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危机。调研结果显示约60%的非遗项目通过社会传承的方式来选定传承人。打破了过去依靠血缘、家族等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将非遗传承开放直面社会,从社会吸引非遗人才,扩大非遗传承人培养范围。
报告中就非遗项目发展的出路作出如下几点建议:
(1)坚持政府为主导,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
我国非遗项目处于保护初期,继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措施可以更好地推动非遗项目保护进程的发展,同时根据各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对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进行影音资料的留存和保护。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引导非遗项目健康持续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查非遗“抄袭”问题,保护非遗传承人合法权益;打造非遗项目品牌,注重IP带动发展,推动非遗项目尤其是手工艺类的产业化发展。
(2)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注重非遗传承人才培养
了解各非遗项目传承现状和非遗传承人诉求,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非遗项目传承做好接班准备。依托校园资源优势,通过教育教学途径,重视青少年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意识的建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非遗传承人群。
(3)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促进非遗交流切磋
针对各非遗项目之间交流不频繁的现状,整合非遗传承人对交流方式的诉求,可以搭建专门的非遗交流平台,将各非遗项目传承概况、发展经验进行共享和交流,帮助非遗传承人了解行业内发展情况,同时也是另一种推广渠道,有助于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了解非遗产品。
(4)非遗项目下沉,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技艺,更需要智慧的支撑,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决定了非遗项目人才紧缺的重要性。而非遗项目进校园的发展趋势也表明了非遗对青少年市场的渴望和大学生人才的优势所在。通过非遗与校园、社区合作,开发非遗项目推广课程和实践课程,向普通民众普及非遗项目,为进一步开展文创活动提供一定的认识基础和合作经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遗”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得到很好的传承,需要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和热情。本次论坛为强调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特别安排玛雅宫匠品牌创始人、清宫内务府大司匠后人贾正贤在论坛拜师正式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张春源行拜师之礼。贾正贤在拜师礼成后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其根植于人民需求之中,表现在传统技艺的珍贵性和稀有性,非遗产品活力和竞争力依赖于技艺的有序传承,进而借助非遗这一国际性语言传播非遗文化、行销非遗产品。玛雅宫匠作为传承132年的宫廷造办技艺,其高雅的格调和无限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民的喜爱。
贾正贤强调,作为一名80后的非遗传承者,必须守望好像玛雅宫匠一样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和文脉,研习好非遗文化和审美研究,才能确保我们做出来的产品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符合民族个性化、艺术化、多样化的需求。非遗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依赖于人本身而存在,它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作为一名清宫内务府匠作司司匠传承后人,如何挖掘好、传承好、保护好,甚至是赋予作品更多的活力和产品力是非遗新秀们面对的一道必考题。通过此次拜师,希望能够继续钻研精进对中国传统珠宝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在热爱中探索,在困境中成长,扛起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大旗,通过努力不断地拓展和创造非遗产品的边界。
当前形势下,为了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传承人的选择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考察和培养传承人多方面的能力。在社会传承为主流的情形下,“师徒传承能力”不可避免成为评价传承人是否合格的首要条件,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赖于优秀非遗传承人的薪火相传,又以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更为重要。而目前很多非遗项目都面临传承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此次论坛举行隆重的拜师礼活动,不仅让大家近距离欣赏了传统的拜师收徒仪式,而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继承发展提供了动力,营造了“复兴传统文化,重振师道尊严”的良好社会氛围。
值得关注的是,2020中国非遗传承与国际文创论坛期间还开设为期八天的文创作品展示,并为参与作品展示的35位非遗新秀颁发:“指尖赛技艺、非遗放异彩”纪念证书。
这些凝聚“匠心”的非遗之作,无不彰显非遗文化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能为广大传承人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实现其手艺价值提供更好的机会,进一步营造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