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美铁路:戈壁深处的铁路治沙人
天鹅湖西治沙点工作人员编制防沙网格。袁斌/摄
8月的内蒙古额济纳酷热难耐,烈日炙烤着大地,晒出片片皲裂的痕迹,热浪夹杂着细沙,将临策铁路裹在黄沙的世界里。在临策铁路两侧,连绵起伏的防沙网格随风摆动,犹如一条“哈达”顺着钢轨绵延至远方,天鹅湖西站附近的铁路治沙作业点,治沙人正在紧张有序忙碌着编制防沙网格。
天鹅湖西治沙点工作人员编制防沙网格。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摄
治沙人员蹲在沙窝里,眯着眼睛手拿细铁丝,将尼龙网穿起并迅速在已经深埋进沙地里的竹竿上绕一整圈,再用左手上早已准备好的小铁钩熟练地插进铁丝环,旋转几圈后,一个标准的防沙网格就形成了。
治沙网格。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摄
“这些网格要做得紧贴地面,网面要绷直,这样才能够提高网格的受力,把积沙围住”。中铁呼和浩特局临策铁路基础设备管理部(以下简称临策基础部)天鹅湖西治沙点队长杨乌拉指着身后的网格介绍着。一排排网格密密麻麻,顺延在铁路两侧,网格里的积沙被围地满满,像被一把把锁“锁”在网格里面。
高立式沙障。袁斌/摄
为减少和降低风沙对铁路的侵害,临策基础部治沙人常年驻守在大漠戈壁“无人区”,探索出一条以工程治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的防沙治沙之路,他们采取“高、中、低”尼龙网格相配套的方式阻沙,修建层层防沙障,阻挡远处流动沙源和稳固线路两侧浮沙,在沿线防沙网格中种下了耐旱易活的梭梭、棱条、红柳等植物,利用这些耐旱植物的生长有效“锁住”沙地水分,形成区域性的“小生态”,防止沙害蔓延铁路。
天鹅湖西治沙点工作人员编制防沙网格。袁斌/摄
据临策基础部治沙车间主任张宏杰介绍,临策铁路全线共有治沙点9个,从2009年线路开通至今,共计人工造林151.369公顷,修建高沙障909.95千米,治沙网格1510.35万平方米。在临策治沙人十年来的艰辛付出下,线路沙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从最初开通时沙害地段超65%,客运列车由因线路沙害时走时停,每周才能通一趟,到现在线路沙害压缩在约35%,线路畅通无阻,客车每天一趟,按时到达,切实保障了临策铁路全线的安全运营。
沙子被固定在网格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
风沙不止,治沙不停,临策基础部的治沙人日夜坚守、无私奉献,在大漠深处的“生命禁区”里,抵御着风沙对铁路的侵袭,克服着恶劣自然环境的不便,忍受着远离城市喧嚣的孤寂,奋力防沙治沙,保障着被阿拉善农牧民称为沙漠“天路”的畅通无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通讯员胡鹏飞白耀东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