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在这里也能办大事
在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聚集了超过2万家民营及中小企业,其中产生了全区88%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授权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
知识产权是创新的载体,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彰显着创新的价值。广州开发区依托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知识产权综合改革为抓手,为广大民营中小企业构建良好的知识产权营商环境。
盘活知识产权,融资反哺研发
对广州华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春波来说,“融资难”一直是块心病。作为一家高速成长中的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大量且持续的资金投入需求,是对企业持续创新的考验。
去年9月11日,全国首个纯专利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在广州开发区落地,为华银打开了一个融资新渠道。华银通过该产品,将4件发明专利进行质押,获得2300万元融资,有效反哺了研发。
“我区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都有自主创新的独家技术,但普遍缺乏庞大的固定资产。支持中小企业办大事,必须将他们手中的知识产权资本化、价值化。”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局长蓝伟锋说。
实现目标,从顶层设计做起。2017年7月新一轮区机构优化调整,广州开发区成为广州全市唯一单独设立区级知识产权局的行政区,实现了专利、版权行政管理职能、中新广州知识城范围内的商标和特殊标志日常管理“三合一”;出台了《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办法》等全链条政策激励体系。
顶层设计之下,广州开发区培育和引导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市场,加速知识产权市场流转和价值实现。除了成功发行全国首只纯专利权证券化产品外,还探索形成了“质押融资—投资基金—融资租赁—证券化”知识产权支持供应链,为企业提供了多渠道、低成本、高速度的融资方式。
广州开发区由区财政出资,撬动广东省首家“知识产权特色支行”,2019年为全区98家企业提供专利权质押融资23.63亿元;围绕拥有或控制核心专利、高价值专利的成长期企业,区知识产权局引导市区两级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累计提供9笔股权投资,金额约2.1亿元。
保护知识产权,从国内到海外
“有了这份保障,再遇到海外纠纷,企业的负担会大大减轻。”前段时间,在广州科学城会议中心,京信通信签下了全国首份“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保单,公司副总裁李学锋松了一口气。
原来,作为一家从事天线产品生产研发的企业,京信通信曾在南美一国家遇到专利诉讼。尽管最终胜诉,支出却达3000万元,给公司带来很大资金压力。如今,京信通信和广州开发区内另一家企业金发科技一道,共获得725万元的出海风险保障。
广州开发区发挥知识产权保护要素集聚的优势,形成了“司法+仲裁”知识产权保护格局。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为企业量身定制的“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将保护范围从国内拓展到海外。
走访广州开发区,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广州知识产权仲裁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以及210多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遍布科学城、中新知识城、生物岛等各产业功能区;强有力的机构人员、更强的执法权限、完善的政策体系,为企业构筑了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的“软环境”。
2019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区专利申请量27315件,专利授权量17644件,增长20%;PCT国际专利申请量756件。在当年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广州开发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两项指标均居首位。
互认知识产权,建大湾区创新枢纽
去年12月5日—6日,在香港举行的第九届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上,刚刚发布不久的《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推进粤港澳知识产权互认互通办法(试行)》(下称“粤港澳知识产权互认10条”)引起与会嘉宾热议。
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一极,广州开发区正全力打造大湾区创新中心核心枢纽,深化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合作新机制。“将知识产权打造成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努力建立‘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引领型创新驱动发展之区。”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说。
“粤港澳知识产权互认10条”在知识产权的服务融通、仲裁调解、融资租赁等方面推进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互认互通,一经发布即引起国内外特别是大湾区知识产权界的高度关注。“作为植根澳门多年的本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很开心看到三地知识产权互认互通的探索和改变。”澳门凯旋集团总裁王爱民表示。
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广州开发区并非高校云集的区域,但随着知识环境的改善,强大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将确保其未来在大湾区的创新引领重要地位。广深港澳乃至全球的知识资源流入,与当地的产业链相遇,将迸发出非凡的知识创造力。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1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