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1月4日讯 (记者朱国旺 郭文培)伴随着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及后疫情时代新常态下催化的医患需求,“互联网+医疗”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如何借助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科技,赋能医疗健康事业是当前非常重要的议题。日前,2020智慧医疗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专家们齐聚一堂,共话智慧医疗新发展。

疫情催化在线问诊需求 互联网+为健康保驾护航

“互联网医疗无接触、响应快,突破地理空间制约的优势特征,在这个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患者不出家门就可以随时咨询病情、购买药物,享受一整套的医疗服务,这是我们过去无法想象,但是未来将会持续发展的大趋势。”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董家鸿做题为《互联网医院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能力》的演讲。他表示,突如其来的疫情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健康医疗服务的模式。因为线下就诊受阻,移动APP、微信公众号、医药电商等各种在线义诊活动纷纷涌现,使得互联网成为很多医院、医生抗击疫情的第二战场。

董家鸿院士介绍,社科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疫情最为严峻的2月份,参加在线义诊的医生数量高达12775人,累计提供约60万例咨询。

“在疫情关键的时期,我们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的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一些第三方的平台,互联网诊疗咨询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加了10倍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毛群安司长也表示,疫情催化了在线问诊需求,人工智能的技术促使“互联网+医疗”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据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地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为群众提供了防疫科普、在线咨询、心理疏导、远程会诊、慢病复诊、药品配送等一系列的服务,降低了线下聚集的感染风险,保障了群众医疗需求。

政策赋能健康新生态 30省份建立互联网服务平台

自2018年开始,我国互联网医疗政策密集发布,从总的指导性政策到规范管理办法,再到具体板块的指导意见,层层递推助力互联网医疗步入快车道。11月2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在医改不断深化及“互联网+”双重推动下,数字化医疗服务范畴进步扩大 ,加速了“医疗”“医药”“医保”在线上的“三医联动”。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900多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了所有的地级市,5500多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可以提供线上的服务,应该说群众的获得感明显提升。”毛群安介绍,全国30个省份建立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相关平台,“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

另一方面,在政策利好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数据显示,2019年,医院的参与度增加,推动市场实现工序增长,市场规模达1336.88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市场增长达46.7%,头部厂商锁定大部分流量。

就在本次论坛上,中国领先的慢病管理平台医联与正大天晴药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探索以患者为中心的慢病管理解决方案,重点围绕肿瘤、肝病、呼吸等多学科疾病领域,为患者提供具有开创性的慢病管理服务模式。

补足院外服务缺口 引导优质资源下沉

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借助互联网+赋能医疗健康事业呢?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董事长谢承润表示,“将全力打造覆盖多学科疾病领域的互联网医疗新生态,帮助医生实现规范化的患者管理。同时,向患者提供电子处方、云药房等个体化定制创新服务,真正意义上建立‘多学科、全覆盖’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生态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傅卫主任则表示,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医疗健康,一方面要更多的补足院外服务的缺口,以互联网技术为助力,基于患者的疾病全程,帮助患者实现从在线咨询、上门护理、术后随访、陪诊服务等全周期连续性的服务,同时也应开拓面对家庭服务场景的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未来互联网医疗应助力医联体、医共体的建设。通过建设基于分级诊疗和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平台,更好地实现医疗机构在检查结果互认、电子病例、远程查房等信息共享和业务的协同,更好地建立起新型的智慧健康医疗平台,有效引导优质资源下沉。同时,也应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做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