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 心脏不停跳 换好“门中门”
在心脏跳动的状态下,成功为老人实施心脏手术,置换了瓣膜,真可谓刀尖上的舞蹈!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黄焕雷主任为一名73岁高龄患者实施了腔镜与介入相结合的“心脏门中门”置换,患者顺利出院。
经文献检索,目前国际上尚未见类似手术病例报道。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通讯员郝黎、张蓝溪、靳婷
换过的“心门”打不开了
已步入人生古稀之年的张老先生(化名),早已经历过两次“心门”置换,分别是1992年和2000年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和“三尖瓣生物瓣置换”。如今儿孙满堂,家庭和睦,虽经历过两次心脏手术,张老先生依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半年前,张老先生开始反复出现胸闷气促,伴腹胀浮肿,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老先生三尖瓣位的人工生物瓣发生明显的老化,出现严重的狭窄,瓣口只有手指尖那么大,“心门”打不开了。虽然经过积极的药物保守治疗,但效果不佳,需要进行第三次手术,再行三尖瓣置换,如果不进行手术治疗,预后极差。
辗转多家医院后,当了解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在微创心脏外科领域的领先地位后,张老先生再次燃起了希望。
记者了解到,随着卫生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需要进行心脏手术,其中不乏像张老先生这样需要多次心脏手术的患者。
据主刀医生、心外科主任医师黄焕雷介绍,很多需要再次或多次心脏手术的患者,因为反复手术、年龄大、体质差、常合并多种疾病等,导致手术风险很高,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一直以来是心脏外科领域的难题。
挑战首例:
胸腔镜+介入+心脏不停跳
在完善所有术前检查、充分摸清张老先生的疾病状况后,面对复杂、高危、高风险的手术以及患者和家属浓浓的信任和最后的希望,主刀医生黄焕雷组织全科讨论,详细分析了张老先生的病情和最优的手术方案,特别是患者即将接受的是第三次心脏手术。
常规正中开胸心脏停跳手术需重新锯开胸骨、游离粘连,创伤大、风险高,患者难以耐受。
而常规介入三尖瓣“门中门”置换能够极大降低手术创伤和风险,但国内外经验不多,并且患者因多次手术,存在严重的胸腔粘连,即使是采用介入三尖瓣“门中门”置换这一新技术,也需要广泛游离粘连和较大的手术切口,这样势必会造成创伤大和出血多的情况,威胁患者预后。还有一个顾虑是,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切口必须尽量靠胸部的外侧,常规的手术器械难以从外侧切口完成心脏荷包缝线的操作。
有没有一个办法,能避免上述三种情况?有!
黄焕雷决定采用其擅长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技术、介入技术和心脏不停跳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为张老先生进行治疗。
据了解,这在国内尚属首例;经文献检索,在国际上也尚未见类似手术病例报道。
揭秘:三个小孔帮助安装“门中门”
经过医患双方的充分交流,2021年1月8日,全国首例胸腔镜下三尖瓣介入“瓣中瓣”置换手术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拉开序幕。
因为胸腔内粘连严重,手术采用了经典的“三孔法”,在胸壁上打3个小孔。在电视屏幕下经过仔细分离胸腔内的粘连,缝合右心房荷包线,在X线下穿刺定位,先精准送入球囊,如“气球”一样扩张重度狭窄的老化生物瓣,将只有手指尖那么大的瓣口成功扩张到正常大小,然而这仅仅是成功的第一步。
接下来,在适当调整输送器角度后,推进介入瓣膜至原来人工瓣膜正中央,释放介入瓣膜,使介入瓣膜在原来的人工瓣膜内自动弹开,经心脏彩超和X线造影确认,自此手术顺利完成,成功在原三尖瓣位上再次置入新的人工瓣膜,即“门中门”。
整个手术过程靠一根“穿刺针”完成,创伤极小,极大地降低了手术风险。
手术结束后,术中心脏彩超显示:新的人工生物瓣膜启闭功能良好,未见返流及瓣周漏。张老先生手术当天就顺利脱离呼吸机,充分显示了微创手术的优势。
外科医生变“三体”结合者
记者了解到,微创心脏手术切口美观,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认可。
而全国首例全胸腔镜下不停跳三尖瓣介入“瓣中瓣”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广东微创心脏外科技术和介入瓣膜技术水平更进一步。
事实上,全腔镜微创技术和介入技术相结合的术式在国际上尚未见正式报道,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和介入瓣膜手术,将可使更多高龄患者免于正中开胸手术的痛苦,降低围术期风险,加速术后康复。外科医生成为既拿手术刀、又拿胸腔镜和导管的结合体,“三体”的结合可为更多的心脏病患者带来福祉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