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方式推进混改,吸引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全员竞聘,上岗靠竞争,收入比贡献;健全多元激励机制,强化研发创新……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催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化学工程”)“老树发新枝、新树扎深根”,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

这家成立于1953年的央企,承担了我国90%的化工项目、70%的石油化工项目、30%的炼油项目的设计施工任务。“十三五”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实现了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翻一番,新签合同额翻两番的辉煌业绩,年均增幅持续位列建筑业央企第一。2021年经营业绩继续向好,实现开局之年“开门红”。

“这都源于改革。”中国化学工程党委副书记、董事刘德辉表示,公司将大力推动“十四五”规划及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执行落地。希望到“十四五”末,具备条件的企业完成混改,国有资本控制力、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建立,混改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取得明显成效,研发创新成果涌现,企业发展潜力和水平再上一层楼,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市场化改革增添新动力

从中国化学工程下属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主任,一跃成为集团科技与数字化部副部长,周伟直言“做梦都想不到”。

这样的机会与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劳动、人事、薪酬三项制度改革密不可分。2021年3月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启动第二次全员竞聘,新提拔任用中层管理人员10人,员工竞聘上岗116人。目前4家二级企业也已跟进新一轮的变革。

“这一次是在2018年首次全员竞聘基础上,对机构职能、人员编制、管理体系等进行了重新调整优化,更加科学规范。”中国化学工程人力资源部部长赵庆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改革力度很大,全员竞聘实施三年多以来,集团内部“上岗靠竞争”的机制已逐步建立。

不止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也要“能增能减”。据介绍,集团将绩效薪酬与基本薪酬的比例关系由原来的2倍固定比例调整为2-2.5倍的浮动比例,收入与业绩考核结果直接挂钩。

值得注意的是,混改企业成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阵地。2020年,集团在首批6家试点单位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及发展诉求、因企施策设计方案,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合资新设、内外部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推进混改。“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4家二级公司、10家三级公司的混改,组建了15家‘核心层’作业层实体,吸引了万华化学、上海华谊、江苏盛虹等多家知名企业参与。以资本的‘混’促进管理的‘改’,实现多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共赢发展。”中国化学工程总经济师胡永红表示。

据了解,中国化学工程推动混改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截至目前,已有5家二级企业完成经理层市场化选聘工作。鼓励混改企业统筹运用员工持股、跟投、超额利润分享等各种激励措施,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例如,在所属东华公司采取限制性股票方式开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点,向168名业务骨干授予限制性股票1012.5万股。

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举措为企业整个业绩和改革发展增添了新动力。重型机械化有限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混改”,扭转了资质匮乏、严重亏损的局面,实现整体脱困。化学工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按照“多元业务+混改”模式,业绩大幅提升,2020年实现利润增长高达127.4%。

“目前,集团董事会建设、公司制改革、混改及市场化机制建设、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职业经理人等改革进展都快于央企平均水平,确保今年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的70%以上。”胡永红称。

强化创新打造“杀手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中国化学工程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杀手锏”。

“中国作为世界石化、化工大国,但在高端、前沿技术方面与欧美、日韩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刘德辉说,集团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正在强力推动建立以科学技术研究院为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和海外分支机构为骨干,各细分领域差异化发展的“1总院+多分院+N平台”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合理布局科研力量,提升科技资源整合能力。

人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用好激励才能激发活力。中国化学工程明确提出了“4个15%”及“2个5年”激励,即科技成果对外转让、许可5次以内按照净收入的15%对研发团队进行奖励;科技成果进行实业化推广后,允许技术核心团队跟投15%;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投产后,5年内从税后净利润中提取15%进行奖励;因工艺技术优化改进增加的税后净利润提取15%进行奖励;跟投的核心团队人员可延迟5年退休、延迟5年退股。“未来,集团在股权激励、岗位分红等方面还将继续探索,争取取得新突破。”胡永红称。

数据显示,经过多年来持续加大研发和技术应用,集团掌握了一大批行业先进科技成果,目前累计拥有授权专利3421项,获得专有技术认定205项,国家及省部级工法认定322项,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334项。

“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我们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在带动工程总承包业务发展的同时,还依托创新成果支撑了‘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刘德辉介绍说。

在山东淄博投资建设的国内首个尼龙66关键原料己二腈工业化项目,建成后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带动下游合成纤维、工程塑料产业发展;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年产5万方气凝胶项目已在重庆启动;研发有机液体储氢MCH技术,实现氢的长距离安全输送;跟踪行业前沿,开展高端聚烯烃弹性聚乙烯POE、尼龙12、高效环保催化剂等多个高端化工新材料技术研发……一大波的新技术、新项目正在加速落地,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

“十四五”建一流 首季经营“开门红”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20年,面对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化学工程依然实现了快速增长,新签合同3080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327%,年均增长率43.79%;营业收入1208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123%,年均增速22.17%。截至“十三五”期末,资产总额1617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94%;“十三五”时期集团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63%。

“作为我国工业工程领域资质最齐全、最早‘走出去’的企业,我们行业龙头地位更为巩固,基础设施等多元业务迅猛发展,经营布局不断优化,国内外市场发展更为均衡。”胡永红介绍说。

在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项目上斩获“千亿大单”,参与海外多个重点项目建设……中国化学工程紧跟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十三五”期间海外新签合同近3434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45.7%,海外业务带动机电产品等出口达1380亿元。

刘德辉表示,“十四五”期间集团将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打造高端化学品科技创新驱动型生产商,成为石油和化工工程建设领域的领军者,成为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转化的先行者,成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先锋者,建设成为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开局之年已然实现“开门红”,从所属上市公司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化学”)经营效益创新高中就可窥一斑。财报显示,一季度,该公司新签合同额546.76亿元,同比增长20.44%;完成营收249.34亿元,同比增长86.53%;实现利润10.27亿元,同比增长52.15%。

“公司2021年计划完成新签合同额2600亿元,计划完成营业总收入1180亿元,计划完成利润总额48.6亿元。”中国化学总会计师刘东进表示,2021年公司将努力在石油化工、新型煤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业务领域实现新突破。

从集团层面来看,则将瞄准“两利四率”经营目标,多措并举发力稳增长。中国化学财务资金部部长贾白冰透露,集团将“两利四率”的指标纳入所属企业2021年度经营预算考核和经营绩效的管控指标之内。将通过优化市场经营布局,提高订单质量;通过精细化管理,控制成本费用;通过全面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营质量。同时,通过深化改革来激发员工的活力,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和创新,打造中国化学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