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侍佳妮

位于南京东路街道的均乐小区,是典型的上海老城厢,小区里最旧的房子建成于1920年左右,颇有历史韵味。狭窄的弄堂里,老人们或摆一局象棋对弈,或摇着蒲扇闲聊,悠然自得。

头顶层层叠叠的晾衣绳,记者穿过幽深曲折的弄堂,来到藏于小区深处的南京东路街道睦邻分中心。今年4月8日,睦邻分中心腾笼换鸟新装亮相,成为小而美的复合功能区,并与民营医疗机构全程玖玖健康门诊部合作,新增互联网医院服务。

第一关:建立信任

当互联网医院走进社区时,老人们普遍有些反感和戒备,生怕卡里的钱被骗走。目前,在上海拥有互联网医院执照的几家民营医疗机构中,全程玖玖是唯一一家和医保绑定的机构,可以用医保卡支付挂号和药品费用。

好在睦邻分中心里的互联网医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分中心是周边社区老年人的交际场所,可以观赏电影、阅览书报、康复理疗,参加书法、烘焙、插花、手工等课程,满足医养及娱乐需求。睦邻分中心互联网医院的负责人金颖颖是一名“90后”康复师,经常在康复理疗方面给老人一些专业意见,在一系列服务老人的活动中,她与老人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目前多数第三方机构为主导搭建的互联网医院,以在线咨询等轻问诊模式为主。而睦邻分中心里的互联网医院,则每周安排一次线下义诊。一是为了提高诊断准确度,二是为了让老人建立对互联网医院的信任。全程玖玖有关负责人王维解释:“要让老人觉得,这位医生真的戳到我心坎里,下次才会选择在线复诊。”

第二关:思想转变

生活中,不少老年人陷于思维定势,一旦养成就医习惯,就不愿意更改。杨阿姨和丈夫年近七旬,还要照顾90多岁的母亲,可她习惯到两三家医院去配一家三人所需药品。疫情期间,跑医院更加不便,她向王维诉苦:“我怎么办呢?一天跑下来都配不全。”

王维教杨阿姨用互联网医院配药,每周二、周五,她会将配好的药品送到睦邻分中心,分发给社区老人,老人也可以选择支付少量快递费送药到家。第一次拿到互联网医院配送的药品,杨阿姨小心翼翼地与手头存药比对了一遍又一遍——药名一致,厂家一致,成分一致,生产日期新鲜……王维在一旁不敢说话:“吓得我以为配错药了。”配了几次药之后,杨阿姨不由感叹:“互联网医院真方便啊!”现在她只需要偶尔去一家三级医院,为母亲配置一种特殊药物,其余的药品再也不用东奔西跑就可以配齐。

“我基本上没什么疾病,以前也没有用过互联网医院。”与大多数社区老人一样,58岁美娜阿姨的互联网医院之旅,是从线下义诊开始的。她常年低血压,义诊医生教她追踪血压情况,每天分不同时段测量,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将测量结果反馈给医生。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美娜阿姨持续多日,每天来睦邻分中心多次测量血压,发现只有早上起床时偏低,吃过早饭就没事了。她通过互联网医院再咨询医生,医生表示不必担忧,多运动提升身体素质即可。美娜阿姨坚持每天锻炼半小时,几个月后低血压症状消失了,这让她开始信任互联网医院。健康监测和慢病管理,正是互联网医院大有可为之处。

第三关:智能教育

睦邻分中心一进门,就有一台健康云一体机,可以检测体重、血压、血糖、胆固醇等多项指标。记者看到,60多岁的范先生推门进来,径直坐上一体机,轻车熟路地将胳膊伸进血压仪,连续量了三次血压。

“一开始可不是这样的。”王维说,老人往往对电子产品有抵触情绪,觉得麻烦,但工作人员会不断鼓励老人去尝试。睦邻分中心每周开展一次手机课堂,不仅教授如何使用互联网医院,也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其他功能。“他们接触多了,对电子化、信息化产品的理解就会加深。我问他们,现在你们是不是感觉脑子变灵活了?很多人说确实是。”

来睦邻分中心尝试互联网医院的老人中,最高龄的一位阿婆已经96岁。不过,这样的高龄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难度太高,只能在子女全程指导下操作,或者用睦邻分中心的电脑让医生视频问诊。而年纪较轻的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更好。

南京东路街道睦邻分中心互联网医院开诊近半年,医生坐诊已经接诊294人次,互联网医院在线咨询140人次,还提供转诊服务,如转诊去华东医院、瑞金医院等可走绿色通道,可以先看病再补手续,以及更快挂到特需号等等。

医养结合模式,让社区老人及家属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互联网+医疗”的专业健康服务,将他们引出家门,帮助他们融入社区、接触科技,跨越数字鸿沟,提升晚年生活质量,也为养老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