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恐慌式营销说“不”
□ 胡立彪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有许多标称食品添加剂“零含量”“无添加”的食品,涵盖调味品、奶制品、饮料、食用油等多个食品品类。对此,食品安全专家表示,“零含量”“无添加”等是非科学的说法,一些商家以此进行宣传,乃是营销噱头,目的是推高商品售价,忽悠消费者购买,赚取更多利润。
食品领域“零含量”“无添加”宣传成为风气,主要原因在于许多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误解。这种误解既包括对商家宣传的误解,也包括对食品添加剂本身的误解。从商家宣传看,尽管它们都打着“零含量”“无添加”旗号,但其“零”“无”的所指并不相同。比如,有的酱油产品标称“无添加”指的是不添加防腐剂、味精;有的食醋产品标称“零添加”指的是未添加山梨酸钾、酒精;有的熟食制品所谓的“零含量”指的是其产品中不含着色剂、甜味剂。
由此可见,商家根本做不到彻底的“零含量”“无添加”,而突出一点不计其余大肆宣称“零”“无”,就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当然,从逻辑上看,商家这样宣传,已经设置了一个前提:有添加的食品是不健康、不安全的。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恐慌式营销套路。所谓恐慌式营销,是指企业商家虚张声势,故意夸大生活中的危险或疾病的潜在危害,借以推销自家的产品并打击竞争对手。在这种营销套路中,那些看似令人信服的数据或原理,常常是企业商家任意夸张乃至随口编造的。
为追求恐慌式营销的效果,有的商家对并不含有某种添加剂或原料成分的产品也标称“零含量”“无添加”,如一些植物性产品本身根本不会含有胆固醇,但商家却要强调“本品不含胆固醇”;不少号称“不含蔗糖”“零蔗糖”的产品,可能真的没使用蔗糖,但其中可能添加了蜂蜜或其他代糖。要知道,胆固醇只是一种蛋白物质,而蔗糖也仅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一些企业却通过“零”“无”宣传对其污名化、妖魔化,这样也会对公众产生误导。同时,这种误导宣传也容易让消费者形成其他企业产品含有这些物质的误读,从而拒绝购买这些产品,造成不正当竞争。
当然,一些商家的恐慌式营销能够奏效,与许多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缺乏科学理性认识这种现实直接相关。有调查机构曾做过一次关于食品添加剂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65%的受调查对象认为食品添加剂是有问题的。多年过去,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对食品添加剂存在偏见,仍未形成科学客观的认知。民间甚至曾出现反食品添加剂组织,打出“没有添加就没有伤害”的旗号,呼吁政府全面禁用食品添加剂。
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食品添加剂之所以长期被污名化、妖魔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对其报道不当。翻看早些年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案例会发现,“三聚氰胺”“孔雀石绿”“苏丹红”“工业明胶”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物质,在许多报道中被当成了食品添加剂,然而事实上,它们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食品添加物。一些消费者本身缺乏食品相关知识,读了这些报道便信以为真,并以偏概全,形成“食品添加剂都不是什么好东西”的刻板偏见。当然,只有严格按照国家法规标准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才能确保食品安全,而现实中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对食品安全相关标准了解不足,质量意识、责任意识较差,有时会出现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不合格的情况,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食品添加剂的名声。
食品添加剂被误读久矣,一些商家以“零含量”“无添加”为噱头搞恐慌式营销亦久矣,由此引发的市场之乱,早该治理了。2020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修改后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未使用的物质,食品标识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予以强调。据悉,该管理办法不久将正式出台实施,这也意味食品市场将迎来一次大净化。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