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专家组来到塞尔维亚新建的方舱医院,指导布局与分区。受访者供图

4月4日,专家组帮助塞尔维亚一线医护人员穿戴防护用品。

4月6日,塞尔维亚医务人员与中国专家互相加油点赞。

4月23日,为更好地解释“双通道三分区”,专家组在医疗机构画图讲解。

6月26日,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回家。南方日报记者张梓望摄

因新冠肺炎疫情再度蔓延,当地时间7月3日,位于巴尔干半岛的欧洲小国塞尔维亚,宣布首都贝尔格莱德进入紧急状态。

万里之外的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看到新闻后,心不由得揪了起来,“希望塞尔维亚一切安好”。

3个星期前,他从塞尔维亚结束抗疫援助工作返回中国,1周前结束休整回到广州。3月21日至6月11日,整整82天,林炳亮都在塞尔维亚抗疫一线。

他所在的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是我国派出的援外抗疫医疗专家组中援助时间最长的一支队伍,而他是队伍中坚守时间最长的临床医生。

回国的日程一再推迟。启程时,塞尔维亚正风雪交加,疫情告急。回国前,当地已入夏,疫情渐趋平稳,复工复产火热开展。援塞82天,广东专家们在异国他乡收获了“铁杆友谊”。

铁杆朋友风雨同行

3月中旬,全球疫情快速蔓延,塞尔维亚告急。当地时间3月15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的一段电视讲话,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面对全球观众,武契奇宣布塞尔维亚进入紧急状态,并向中国求援。他含泪感谢,当困难来临时,中国向塞尔维亚伸出援助之手。

自1955年建交至今,中塞已携手走过65年风雨历程。面对“铁杆朋友”塞尔维亚的请求,中国迅速响应,不但送去大批援助物资,还选派富有经验的医疗专家援塞。

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有着丰富“抗非”经验、快速遏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广东来承担。

在发出求助后不到一个星期,当地时间3月21日,塞尔维亚迎来了来自中国广东的“逆行英雄”。他们是来自广东省疾控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6人专家组,飞机上还满载着口罩、呼吸机、药品等医疗物资。

援塞医疗专家团队来自传染病防治、呼吸与危重症、急诊、感染、心理卫生等专业,覆盖了新冠肺炎防控救治的关键领域。

出发前,专家们把抗疫的中国经验、广东做法都翻译成英文,拷进U盘或是打印成册,计划与塞尔维亚分享。考虑到塞尔维亚语是小语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还给专家们配备了翻译机。

在塞尔维亚,他们受到了最高礼遇。武契奇亲自到机场迎接,与每一个医疗队员行“碰肘礼”。他将中国和塞尔维亚的国旗打了一个同心结,并深情亲吻五星红旗。

“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实打实的铁杆友谊。”林炳亮很感动,决心“把帮助他们当成自家的事儿”。

抵达在塞驻地,专家们的第一顿饭竟然是熟悉的中国菜。塞尔维亚不仅在出行上全程以国宾礼相待,还专程请了中国大厨,并安排了精通中塞双语的翻译。

抵塞第二天,一场瑞雪悄然而至。清晨,很少见过雪花的专家们兴奋地拿起手机拍照,塞尔维亚工作人员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自豪地介绍起当地的自然风光。

厚厚积雪之下,春天的力量正在积蓄。

还没倒过时差,专家们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走访,足迹遍及该国各大临床医院、公共卫生研究所、病毒检测实验室。

专家组组长、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彭志强介绍,虽然当时塞尔维亚的确诊病例并不多,但核酸检测能力严重不足,国际往来频繁,为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

经过了解,结合中国经验、广东做法,专家组无私地向塞方提出了多项防控建议,包括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增加核酸筛查点、建设方舱医院、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等。塞尔维亚总统、总理、卫生部长等高层多次听取并采纳专家组建议,及时调整国家疫情防控的总体策略。

很快,塞尔维亚开始建设5家方舱医院,社区医院也增加了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筛查点。在中塞多方联动下,新的病毒检测实验室也在贝尔格莱德落地。

在中国专家的推动下,塞尔维亚应对新冠肺炎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危重症救治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

“中国”身影踏遍塞国

疫情防控体系的“框架”搭好,专家们把目光转向了医院、研究所等疾病防控与救治一线,现场指导、查漏补缺。

在他们的建议下,塞尔维亚传染病领域首席专家戈兰教授召集国内专家,与中国援塞专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学术交流。

“中国专家分享的经验,给塞尔维亚对新冠肺炎的治疗理念带来了极大的转变,救治关口得以前移。”塞方专家说。

3月25日,专家组来到贝尔格莱德一家收治重症病人的定点救治医院,实地考察医院救治布局。

这是中国专家们第一次进入塞尔维亚隔离病房。来自中山一院的呼吸与重症专家郭禹标、中山三院的传染病专家林炳亮穿上防护服,中山一院急诊科副主任熊艳在他们的防护服上写下“郭中国”“林中国”。

在万里之遥的异国隔离病房,他们代表着中国,向同样遭受疫情袭击的人类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

“实地看过,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郭禹标说,他们发现隔离病区里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区分不明确,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专家组立即向当地医院分享了中国“双通道三分区”的院感防控经验。

专家组的足迹几乎遍及塞尔维亚。在走访中,专家们发现,医院感染防控意识薄弱的问题在当地普遍存在:有的医院用屏风一挡,就算完成了清洁与污染的分区;有的医院设置的缓冲区过于狭小,起不到阻隔污染的作用;很多医护人员防护服穿脱流程也不规范。

诺维萨德是塞尔维亚的第二大城市。在抵达塞尔维亚的第6天,专家组来到诺维萨德临床医院走访。该院院长认为医院的院感防护已足够牢靠,对中国专家指出的院感问题,并未挂心。

作为传染病专家,林炳亮深知,“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2003年“非典”期间,他曾眼睁睁看着战友因被患者感染而倒下。

“说实话,我当时真的有些急了。我们不是去说几句就完事了,既然塞尔维亚把我们当成自家人,我就要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情。”林炳亮说。

没有犹豫,他以中国曾经的经验和教训,向院长直言问题关键。最终院长承诺进行改进。当专家组第二次到访时,该院的防护措施果然有了很大进步。院长拿出一件崭新的白大褂,给林炳亮披上,“送你白大褂,你就是我们的医生了”。

疫情肆虐,给人们带来了心理创伤。疫情发生后,塞尔维亚开通了心理热线,第一天就接到了2000多个电话。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侯彩兰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对医护、患者及家属、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进行心理评估并分级分阶段开展心理干预的建议。

这些措施包括:由精神心理科医生与其他专业医生组成多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及时干预应对;在方舱医院配备心理精神科医生,对轻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压力应对;建立心理重建和心理疏导机制,尽可能降低疫情后的心理创伤危机。

这些建议被一一采纳。在塞尔维亚的定点救治医院和方舱医院,心理科医生渐渐成为标配。

一留再留轮换坚守

原定15天的驰援行程很快结束,但此时,塞尔维亚的疫情仍处于上升期。应塞方请求,中国专家组延长了15天援助时间。待30天期满,塞尔维亚再次挽留中国专家。

援助时间一延再延,专家组提出了轮换专家的建议。塞方也希望中国能派护理专家参与指导临床救治,特别是有武汉抗疫经验的专家。另一方面,专家们带来的物资消耗大半,也没有带夏天的衣物。

根据中塞双方的协商安排,5月3日,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位专家成守珍、刘大钺、唐可京抵达塞尔维亚进行轮换。同时,郭禹标、熊艳、侯彩兰3位专家完成先期工作,乘坐同一架飞机启程回国。

轮换的专家里,成守珍、刘大钺都是广东省援助武汉医疗队的队员。

中山一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2月7日抵达武汉,驻守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她带领护理团队用过硬的技术为重症、危重症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梳理出各类经验指南、流程规范。

除夕,中山一院院感专家刘大钺紧急出征武汉,进驻患者最多、病情最重的武汉市汉口医院。在这里,他重新设计改造隔离分区,梳理制定了院感防控的系列制度流程,在广东、广西、海南等20多支医疗队中得到推广应用。

他们都是从武汉返回广州刚结束休整,又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赶赴塞尔维亚。他们带来的武汉抗疫宝贵经验,对塞尔维亚无异于雪中送炭。

唐可京是呼吸与危重症领域的专家。在走访中,她发现塞尔维亚对患者主要通过X光检查进行影像筛查。她介绍了中国使用CT进行更精确影像检查的经验,促进了当地病例的早发现早治疗。

5月7日,塞尔维亚解除国家紧急状态,开放部分边境。5月11日起,塞尔维亚部分开放幼儿园,5月18日部分国际航线通航,全国开始复工复产。

“路上的人多了起来,企业也重新开工。但此时若忽视了防护,聚集性疫情就随时有可能发生。”刘大钺说。专家组分享了中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经验做法,提出实用建议。他们还变成“应急救火队”,指导发生了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加强防控。

在塞尔维亚,医务人员和民众都盼着中国专家到来。专家组也走访了许多中资企业,现场指导和科普。看到专家组的“中国红”,当地华人华侨就吃下了“定心丸”。

临别赠泥情深义重

援塞82天,专家们和塞尔维亚医护人员并肩作战,参加了150余场活动,行程遍及塞全境。他们用汗水与真心,交出了一份数据扎实的成绩单。

根据专家组的建议,塞方通过减少人群流动和密切接触,有效降低了疫情传播率,病例的再生指数从初期的3.4降至1.0以下;当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从初期每天不足100人份提升至现在接近7000人份;塞尔维亚成为欧洲国家中重症率、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当地时间6月10日,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即将启程回国。此时的塞尔维亚,疫情已经趋于平稳,各行各业都在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这个欧洲小国,已经从疫情的阴影中逐渐走了出来。

临别时刻,塞尔维亚总理布尔纳比奇会见了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向每位成员赠送了塞尔维亚的泥土。具有特殊意义的泥土,凝聚着对中国专家们的深情与感谢。她邀请专家们待疫情结束后携家人来塞,共同庆祝胜利,感受塞尔维亚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感激之情。

“来的时候你们是外国人,走的时候你们是朋友!”塞尔维亚国防部部长武林说,塞尔维亚政府和人民不会忘记这段特殊时期的中塞情谊。他还为中国援助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颁发了象征“保卫国家”最高荣誉的奖章。

塞尔维亚人民的友好与热情,也给专家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政府到民众,塞尔维亚用一切方式在表达感谢。”刘大钺最难忘的一幕,是在塞尔维亚一个小城里,当地人看到“中国卫生”的红色队服认出了专家组,纷纷前来合影,有的还用汉语向中国专家说“谢谢”。有一对老人,见到专家组专门停下脚步,深深鞠躬。

“我们和塞尔维亚,都是经历过苦难的民族。铁杆兄弟,更要互帮互助。”林炳亮说,此次驰援抗疫,让他深切感受到建设人类健康共同体的重要性。如今在他们心里,塞尔维亚也是第二故乡。

如今,专家们已经回到阔别已久的广州,但仍然持续关注着塞尔维亚最新的疫情。“期待在未来,带着家人一起去塞尔维亚,看看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彭志强说。

南方日报记者朱晓枫李秀婷

摄影:龙其穗(除署名外)

策划: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