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惠东八维村:扶贫先扶志 贫困户变身致富达人
“注意排水,不要让雨水把作物淹死。”6月的惠州惠东八维村阴雨连绵,每逢雨后,驻村第一书记廖志达都要赶去中药材种植基地查看情况。从去年开始,八维村民尝试种植中草药作物,30%—40%的亩收益率让大家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时间倒回到几年前,八维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坐守空山,毫无生气。由于位置偏远,缺少经济支柱产业,三分之二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空心化严重,被列入省级贫困村。经过几年的扶贫工作,八维村的变化翻天覆地。2019年底,该村全部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以及“八有”要求,100%达到脱贫标准。
“心灵捕手”重燃村民希望
对于八维村而言,引导贫困户走上致富路的关键在于扶志,这一点,80后廖志达看得很清楚。驻村扶贫4年来,他电脑里储存的扶贫相关文件达到了15G,工作笔记写满了5本。
至今,他的笔记上还记录着这样一句话:她真正的安身之所不在房子,而是在心里。
这句话的背后故事来自廖志达的扶贫对象——许彩英。她是八维村的贫困户之一,几年前带着孩子改嫁到村中。不幸的是,丈夫因病去世,只剩2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与她相依为命。更加令她煎熬的是,公公家传统的观念让她的生活度日如年,不但与外界沟通交流出现障碍,还一度萌生轻生念头。
廖志达还清楚记得上门走访许彩英的情景。在破旧的砖瓦房中,许彩英领着5岁的孩子做家务,2岁的孩子则被紧紧绑在窗户上防止乱跑受伤。这样的场景让廖志达内心很难受,他建议许彩英先落实住房改造问题,带着孩子搬进新房,再做新生活的考虑。
几番沟通后,许彩英却毫不领情,对生活的态度尽是阴郁和悲观。“给贫困户硬生生地套政策没有用。”廖志达发现,对许彩英的帮扶关键在于内心。这之后,他不再和许彩英摆政策、讲道理,而是亲切地与她谈心聊天,还请来专业心理辅导专家帮她排解内心难题。慢慢地,许彩英的状况得到缓解,脸上有了微笑,全家住进了新房,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斗志。
“八维村的扶贫户因病致贫的占三成,精神残疾贫困户更是高达一半以上。”为了更好地扶志,廖志达在村委会二楼专门为困难群众开辟一个小隔间,设置心灵驿站,并与惠州市心理健康文化协会建立联系,为贫困户提供“一对一”的心理疏导服务。
“抛弃抱残守缺观念,补足精神之‘钙’,才能长久治愈脱贫路上存在的‘软骨病’。”廖志达说。
贫困户变身致富达人
在“扶贫先扶志”的观念引导下,八维村的扶贫攻坚工作过程中,涌现出很多“贫困户变身致富达人”的励志故事。
天蒙蒙亮,八维村村民张志球就来到自家酿酒坊开始一天的劳作。张志球的米酒清香、浓烈,被十里八乡的饭店争先订购。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16年时,他还是村里的精准扶贫对象。一直以来,50多岁的张志球一家有六口人需要养活,生活的重担让他喘不过气,想要发展酿酒生意却苦于没有资金。
了解到张志球的想法后,廖志达对他给予了全面支持,在与帮扶单位协商后,先后帮助张志球赴深圳学习酿酒技术,并给予资金支持他购买器材、建立酒坊。2019年底,张志球达到贫困户脱贫标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在八维村,同样自力更生的脱贫案例还有村民达世斌。此前,达世斌在广州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贴补着家里患有残疾的老婆和正在上学的孩子。然而,一场车祸让他也变成了残疾,家里生活每况愈下。
2016年,达世斌一家被识别为精准扶贫对象。不过,夫妻俩身残志不残,在廖志达和村委干部的悉心帮助下,很快便在村里发展起鸡鹅养殖事业。几年过去,他成为了远近知名的有机鸡鹅供应大户,每月流水以万计,并在2019年达到了脱贫标准。
“急人之所急,需人之所需,只有在一点一滴中帮助他们,增强依靠自身发展实现脱贫的信心,才能真正激活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廖志达说。
以特色产业探寻造血扶贫
经过四年帮扶,八维村的贫困户渐渐转变了态度。“要真正提高扶贫的质量,擦亮扶贫成色,还是要产业方面深入挖掘。”近年来,廖志达和村委会先后引进了120亩的柠檬种植园、500亩的柑橘种植基地和200多亩的生态种植园,以特色化的水果种植开启了乡村产业兴旺之路。
去年底,村里在三年前引进的柑橘种植基地迎来了大丰收,几十名当地贫困村民被聘请过来参与采摘和分拣工作,一筐筐金黄色的沃柑,成为贫困户致富奔康的“金果果”。
基地出产的沃柑皮薄个大、果肉饱满、甜蜜多汁,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订购,同时也让八维村村民有了稳定工作的新平台,许多村民被吸引回乡工作。
村民刘文均便是其中之一。此前,刘文均在东莞打工,柑橘基地的规模化运作,为他带来了回乡工作的机会。“在家门口工作,既稳定又可以照顾家庭,一举两得。”刘文均说。
“目前,柑橘种植基地所有劳动力全部来自本村村民,其中包括30多名贫困户。”廖志达帮村民算了一笔账,“在基地工作,村民不用出远门,一年到头都能有三万块钱的务工收入。”
为进一步扩大产业扶贫带动力和造血功能,八维村还启动了更具发展潜力的中草药种植产业扶贫项目。今年,廖志达与引进的中草药种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将种植品种改为一年收两季的金钱草,亩产效益更高,农户不通过劳动输出和土地流转,可坐收销售分红和土地租金“双份钱”。
柑橘收获了,中草药又种下了,村民们干劲越来越足。“只有突破传统种植,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种养经济,才能打造出具有长久造血功能的农村经济。”廖志达说。
成绩单
●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1.5万元上升至8.1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6000元上升至2019年的1.72万元。
●全村57户贫困户181人均参加医疗保险;全村纳入农村危房改造的43户,已全部竣工入住;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学生41人,教育生活补助款已全部到位,无一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实施村级基础设施扶贫项目8个,主要包括实施村道硬底化7.768公里、危桥改造一座、村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推进落实14个自然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
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