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源大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文化书屋,“90后”志愿者罗秋英与小朋友交流。南方日报记者徐昊实习生肖楚瀚摄

7月18日下午2时许,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文化书屋里,小朋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看书。“姐姐,你来了。”11岁陈心怡的话音刚落,书屋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欢笑声此起彼伏。“有了书屋,镇里的留守儿童多了个好去处,他们从最初的腼腆,到现在可以敞开心扉交流。”“90后”志愿者罗秋英说。

探索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仅要“送文化”,同时也要“种文化”。为此,乳源与韶关学院合作共建“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项目,安排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结对指导全县的镇、村文艺队开展创作,让新思想、新文化、新理论的种子在基层落地生根。

山歌、舞蹈、四句半、快板……在瑶乡大地,党的声音通过各式乡村文艺节目传递开来,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有认同、愿参与,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同时,乡村文明新气象也为乳源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雨后的乳源瑶乡,薄雾弥漫,群山如黛。“咕咕咕,咕咕咕”,山间几声悦耳清脆的鹧鸪鸟叫声,令瑶族女孩赵紫微倍感亲切。“瑶家人依山而居,邻水而聚,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金色的鹧鸪更是情有独钟。”她说。

现如今,鹧鸪鸟对瑶族村民不单单是乡情的寄托,更是瑶乡文艺帮扶和宣讲的代名词。2018年,乳源东坪镇雕子塘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瑶乡文艺帮扶实践基地,在组建文艺帮扶志愿队伍时,便把其命名为“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志愿队。

28岁的赵小芳是雕子塘新村“金鸪鸪”瑶乡文艺兵宣讲队队长。“我们有30多名队员,每晚都在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场排练。”她介绍,由韶关学院师生组成的志愿者定期会来到村里,教授瑶族山歌、瑶族舞蹈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前想学新的舞蹈,只能在网上跟着视频学,现在有专业老师一对一指导,教我们把盘王祭礼仪式、瑶族刺绣动作编进舞蹈中,也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党的政策融入其中。”赵小芳说。

乳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向军表示,校地合作共建“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项目是乳源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创新路子,通过把宣讲和文艺相结合,把党的创新理论以接地气的形式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目的,同时为瑶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提供“智库”力量。

“通过引入高校资源,我们在‘送文化’里‘种文化’,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推动新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谢向军说。

韶关学院教师梁李婷从事民间舞教学多年,上月下旬起开始负责帮扶一六镇下社村“金鸪鸪”瑶乡文艺兵宣讲队。“我们以后要多向老师请教,把村里产业振兴的故事演好、演活。”村民何雪娃笑言,“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扶智+扶志为乡村振兴赋能

早饭过后,乳源大桥镇中冲村59岁的刘含香扛着锄头来到田埂边。看到稻田里时不时泛起的水花,她的脸上乐开了花。“这些禾花鱼已经长到两个手指大,可以搅动浮萍了。”今年,她养了6亩禾花鱼。

大桥镇一带稻田养殖禾花鱼的传统有数百年。几年前,乳源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开展合作,对禾花鱼进行提纯复壮,现已选育到第六代,适合当地稻田养殖。经过各方努力,中冲村还成为广东首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2019年,全村禾花鱼产量2万多斤,产值80余万元。村里参与养殖的贫困户年收入全都增加了数千元。

“不只是特色水产养殖,还有茶叶、蔬菜等行业,我们都到各地寻访专家,以科技推动瑶乡农民增收。”乳源瑶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赖南坡说。他表示,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乳源注重与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深入融合,激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以扶智、扶志助推脱贫攻坚。

在乳源一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一次精准脱贫政策宣讲会上,村民欧提古得知贫困户贷款发展农业能够免息,还能得到种植方面的指导,顿时看到了新希望。在实践所志愿者的鼓励下,他租下40余亩山地种植果树。之后,志愿者还多次上门提供种植技术支持。“我要办好果园,把日子越过越甜。”欧提古说。

双重激励促志愿服务常态化

2018年8月,乳源被列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是全国50个试点县(市、区)之一,也是广东列为试点的两个县之一。目前,乳源已形成纵向涵盖县镇村三级、横向辐射党政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阵地网络。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乳源第一时间动员各镇街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作用,围绕疫情防控设立志愿服务项目,组建特殊时期的志愿服务小组,切实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打造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傅连红是乳源有名的种植能手,也是一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志愿者。疫情发生后,她向乳源多个镇的基层卫生院共捐赠1吨鲜蔬,还拿出15吨鲜蔬驰援湖北。“新时代的志愿精神就是在社会有需要时站出来。”她说。

谢向军介绍,自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乳源共组建志愿服务队伍346支,开展系列实践项目400多项,文明实践活动1000余场,现有实名注册志愿者近2万名,占全县常住人口10%。其中,农民志愿者近1.1万名。

为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大众化,乳源推出了双重激励回馈机制,即县一级制定针对广东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i志愿”注册志愿者的激励机制,镇一级制定农民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办法,两级激励回馈机制同时实施。“村民可以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小朋友可以用小红花兑换学习用品或玩具,有些文艺志愿队还会用积分兑换舞蹈服。”一六镇党委委员卢淑珠说。

7岁的小凯是一名留守儿童。在一六镇“替爱回家”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一场活动中,他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到敬老院与老人谈心,为老人打扫卫生、唱歌。“平时哥哥姐姐很关心我,今天我也帮助了别人,并获得一朵小红花,开心极了。”小凯说。

记者手记

文明新风润青山

盛夏时节,驱车在乳源的乡道上穿行,郁郁葱葱的茅草丛时不时会映入眼帘。茅草易燃,一直以来,当地干部群众有一项重要工作——防火。

过去,乳源城乡扫墓祭祖时,都挑着烟花炮竹、提着香蜡草纸走向山岭,火烧山见怪不怪。尤其是在大桥镇,由于此处自古是中原进入岭南的必经之路,是西京古道的重要驿站,因而祖坟较多,祭祀活动亦较多。特别是清明节前后,火烧山是常有的事。

2018年3月,大桥镇在乳源率先发布禁火令。确保禁火令执行到位,守护绿水青山,是该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此,大桥镇成立了“护林防火”志愿服务队,队员54人。当地镇村干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们走村入户,既挂防火标语“劝君爱惜祖先地”,又发防火书信、巡查防火山路。

每逢清明节,志愿者们就在村口、路口、山口搭棚值岗,给村民发放鲜花等文明祭扫物品。有志愿者还发挥自身所长,创作护林防火客家山歌、录制客家话宣传广播、撰写打油诗,让护林防火政策深入人心。

文明新风润青山。在各方努力下,大桥镇近3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烧山事件。大桥镇的经验,在乳源全县乃至韶关市进行了推广。

●南方日报记者龚春辉发自韶关

统筹:洪奕宜胡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