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故事】苦练技能 脱贫有“术” 全国扬名
“没想到拿了金牌!”18岁的邓志贤从首届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跳下来,兴奋地说。这位广东代表队队员、钳工项目选手对自己要求很高:“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很紧张,没有在学校时做得好。夺冠可能是因为我发挥比较稳定,速度还可以。我的目标是参加2023年在法国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到世界舞台上争金夺银。”
今年8月,我国首次围绕扶贫主题专门面向全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者举办大规模职业技能赛事,鼓励他们依靠技能脱贫。跟邓志贤一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广东队队员在赛场上精益求精、努力拼搏,依靠技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光明未来。
钳工每日训练十几小时
“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在大赛钳工项目赛区,邓志贤站在工作台前,专注地打磨工件。早年因家人生病致贫,加上没考上高中,本来沮丧的他了解到可以就读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习技能。“鼓起勇气报了名,我喜欢动手实操,如今看来这条路走对了。”邓志贤说。
谈起这次夺冠历程,他说:“钳工项目分钳工和装配两部分,总时长四个半小时,比较赶,要求速度快而且精细。比如刚才钳工部分,我们先拿到一张图纸,要把三个工件配组成图纸上的样子。按时做完的选手不多,我做完了,成品尺寸也比较精细。”
“但我对自己不满意。”他解释,“细节意识还不够。装配部分我提前30分钟做完,举手请裁判来查验,但裁判不允许我开电运转,影响了比赛成果展示,影响了分数。”原来,邓志贤的工作台面有一些材料和装备没有清理干净,不符合开电条件。
“切身体会到细节的重要性,这是我这次比赛最大的收获。”赛后,邓志贤回到母校继续训练,“我的目标是代表中国队参加2023年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项目,为国家赢得荣誉。”
此前为备战这次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邓志贤每天坚持开展十几个小时实操训练。“同学们都回家过暑假了,但我还坚守在学校的实训车间。我不觉得苦,我很喜欢动手实操,把一门技能学好学精,毕业后会有好生活。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更好的明天。”他说。
世界冠军留校任教
“让更多年轻人靠技能脱贫成才”
“学习一门技能是脱贫的起点,也是关键。以前老人总是说:‘一技傍身,荒年不愁。’学习好一门手艺,不仅可以改善生活水平,也增加了更多追求美好生活的机会。”8月13日,在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赛事活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来自贫困家庭的广东国手罗丽萍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在去年于俄罗斯喀山举办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这位来自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的学生凭借稳定的发挥,一举拿下商品展示项目银牌,打破了历届比赛欧洲国家对该项目金银牌的垄断,也取得了历届世界技能大赛该项目上亚洲国家选手的最好成绩。
“这是我人生发展的新起点。”这位来自贫困家庭、年轻有为的国手回忆:“比赛结束后,中央和省里分别奖励了我18万元和30万元奖金,这笔资金不仅改善了我的家庭经济环境,也是我事业起步的启动资金。我还有幸获得了广东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这对我之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如今,罗丽萍留校成为一名教练。“能代表国家亮剑世界技能大赛并夺得奖牌,我感到无比自豪。现在面对新的角色和使命,我将继续努力,培养对社会有用之才,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掌握专业技能脱贫成才,敢于筑梦、勇于追梦、实现梦想。”
学生赛后走向社会
“靠一技之长给家人更好生活”
在本次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中,钳工和电工是参赛人数最多的两个项目,其中,电工项目也不乏实力强劲的选手。比赛中,广东队该项目选手、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学生潘勇身穿工服、头戴安全帽,按照要求麻利地操作着各项设备。
“有压力但也尽力了,除了一项设备调试以前没有接触过,其他模块完成得还算顺利。”他说,虽然没有获得奖牌,但也有不少收获:“通过训练和比赛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依靠一技之长给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活。”
潘勇回忆,读初中时接连几次意外打击使他的家庭陷入贫困。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懂事的他在暑假时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看到流水线上技术工人与普通工人的差别,他萌生了学一门技能的想法:“我不愿过这种一眼看到头的生活,有一技之长起点更高、更好就业。”
入读技校给了他改变人生道路、改善家庭环境的契机。4年前,潘勇入读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自动化方向,凭着刻苦学习掌握的精湛技艺,他获得了不错的实习机会。同时,学院免学费政策也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随着父母的水果生意步上正轨、哥哥参加工作,一家人共同努力还清了债务、住上了新房,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比赛后的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用双手掌握的技能创造价值,“以后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拿出一部分钱补贴家里,这是我期待已久的生活。”他高兴地说。
(作者单位: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