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连州基地揭秘学术抗战史
秦汉古道上,刘禹锡、韩愈等文人墨客的诗文令古道游径的文化体验更直观更生动。南方日报记者张迪摄
编者按
日前,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召开再次加密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的鼓点。在珠三角核心区建设中着力构筑人文湾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沿海经济带建设中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海岛旅游、休闲旅游,在北部生态区建设中点线面结合推动全域旅游建设,探索生态系统严格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平衡模式,加快建立以广东南岭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正在提上工作日程。
游径,作为文旅融合的新平台,有效地串联起“一核一带一区”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广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有效动能。今日起,南方日报联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品粤游径”深调研系列报道,聚焦游径建设过程中文化挖掘、经济发展及品牌建构方面的新亮点,敬请垂注。
处暑过后,凉意渐升,在连州顺泉村广荫亭至百土脚村八百余级石板路的两旁,赵佗、韩愈、刘禹锡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铜像在有2000多年历史的秦汉古道旁默默诉说着岭南往事,历史的况味余韵悠长。
时光穿梭至近代,从秦汉古道走来的还有著名教育家林励儒、政治经济学先驱郭大力等先师。1939年至1942年,他们在此度过了抗战时期艰苦卓绝的岁月。
踏上南粤古驿道,仿佛历史的卷轴在脚下徐徐铺开,在华南教育抗战史的加持下,南粤古驿道的生命正在向厚向宽向深延展。
增厚度
从古道遗存到精神传承
说到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历史,最广为人知的是西南联大。其实,广东的华南教育抗战史同样熠熠生辉。
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学校,和以培正培道联合中学为代表的港澳地区学校纷纷内迁至粤北乐昌坪石、浈江大村、连州东陂等地,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烽火办学艰苦岁月。办学期间,各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宣传抗日救亡,坚持学术理想、践行知识救国,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学子,走出了一大批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才。这些学校也成为现今中大、华工、华师、华农、广美、广体、仲恺农学院、惠州师范学院和华附、省实等知名高校和中小学校,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知名学府的根脉所在。
去年以来,以韶关、清远、云浮、梅州四市为重点打造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在保护与活化中走入公众视野。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东省陆续停办各市中小学,省立私立学校大部分迁于粤北地区,其中省立文理学院曾两度迁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连州(抗战时期的连县)。
“苦是肯定的。”曾担任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的许实,在抗战时期就读于省立文理学院。他回忆道,校舍、宿舍全部由树皮和竹笪搭成,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冬天里,用来冲凉洗脸的井水冰凉刺骨。教授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去。“我到东陂墟看到哲学家张栗原教授手里仅拿着两块豆腐作菜,心中不禁为之凄然。”
日子清苦不算什么,更不堪的是在战乱中逃亡。1940年秋,已完成《资本论》翻译的郭大力应省立文理学院院长林励儒之聘,到该院讲授经济学。不在意艰苦的教学环境,郭大力接受了聘请,只因为找到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地方。来到连州东陂镇后,他一边教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翻译《剩余价值学说史》。在他看来,只有把《剩余价值学说史》全部译成中文,才算把《资本论》完整地译介给中国人民。然而,“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上学期尚未结束,郭大力就被迫辞职,从连县回到江西南康斜角村定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和郭大力一样,曾在连州省立文理学院任教的还有诸多教授学者,他们在烽火课堂上传授真知,在苦难岁月中探寻真理,为抗日战争、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教育保障。
“每一次亲身感受这里的历史建筑,想象当年那些青年才俊是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下求真问道,就更加钦佩他们的精神与品格。”参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连州基地建设的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牛丞禹由衷感叹道。而他的切身体会,已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群体中得到共鸣。
“这些极具教育意义的珍贵史实,为古驿道游径的文旅体验增添了厚度。”连州文史专家曹春生表示,南粤古驿道既是军事、商贸之路,亦是南北文明汇集、交融之地,深挖南粤古驿道游径沿线的历史遗存,有助于提升文旅产品的品位与价值。如今踏入西塘村的陈氏宗祠,仿若走进“烽火课堂”,先师们上课时的高亢之声依旧回荡耳畔。记者日前走访连州东陂镇发现,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对口服务下,西塘村内多处高校旧址正在修缮中,未来,它们将作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主要内容,增强游径的精神厚度。
拓宽度
从“集凤筑巢”到“引凤来巢”
历史记忆的打捞非朝夕之功。去年6月,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以下简称“‘三师’志愿者”)在开展西京古道乐昌段技术指导时,发现了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在乐昌坪石办学的旧址,受到了广东省政府的关注。随后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相关单位以及“三师”志愿者多次到实地进行调研,组织考证了一批历史遗址遗迹,挖掘了诸多鲜活的先师人物形象和感人事迹。随后一系列遗址保护、展示宣传、研学旅游等活化利用工作有序开展。
所幸的是,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黄睿民是最早一批进驻坪石的志愿者,参与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的遗址遗迹发掘与修复、周边环境清理、基地挂牌、临时展览布展、信息牌及纪念柱的内容制作及选址等全过程。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能够参与其中,倍感光荣。
坪石镇党委委员邱锦萍在参与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深感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她感叹道,在她调查华南教育历史遗址遗迹情况、协调遗址遗迹用房用地时,得到了村干部、村民们最大的支持和配合。“坪石盼望发展,坪石人民一直期待这些发生在坪石的历史故事能广为传颂。”她由衷地说。
“集凤筑巢”之后,是“引凤来巢”。坪石镇政府表示,下一步该镇将依托丰富的不同学校办学旧址打造办学纪念地,吸引华南师生“寻根”与研学。
随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坪石当地开展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工作亦有了明确的抓手。乐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李启平表示,通过挖掘中大等大学的办学历史,串联坪石本土的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不可移动文物等,推出历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有望带动整个乐昌的文化旅游产业,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探深度
从文旅体验到文化共融
目前,广东正在结合南粤古驿道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打造国家公园的精品旅游线路。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表示,文化是旅游之魂,特色是旅游之基,环境是旅游之根,质量是旅游之本。在他看来,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和文化多样性建设势必成为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笔者日前走访发现,连州东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周围聚集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既有秦汉古道、古村落,亦有“中国空军第一人”冯达飞的故居及纪念馆等人文景观,还有潢川三峡、连州地下河等自然景观。未来,连州有望依托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结合当地丰富的文旅资源,打造深度游产品。
在丰富文旅体验的同时,文化交流也在进一步深入。最近,位于韶关乐昌坪石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吸引了近30名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画家前来创作采风。
在得知国立中山大学抗战时期的那段历史后,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林天行感叹道:“凝聚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责任。”他表示,未来会大力支持并推广这段有意义的华南教育历史,期待在香港举行作品展览。
“粤港澳本是同根同源”。广东画家代表、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张彦在了解到华南教育历史后,深感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他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粤港澳“同根同源同脉”的历史共识。
旅游是民心相通的加速器。在共建人文湾区的背景下,民心相通是依归,深挖南粤古驿道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进一步加深游径文旅体验度的同时,亦让更多来访的游客找寻到中华文化的根脉,同筑湾区梦,共话家国情。
南方日报记者周人果通讯员陈别蹇登亮廖鹏
策划:陈韩晖王溪勇
统筹:周人果黄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