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胜利!战斗中的东江纵队
编者按: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75年前,四万万中国人民经历了血与泪、火与痛的考验,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时中国的华南战场上,活跃着一支部队——东江纵队,该部队历经千余次大大小小的战斗,被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朱德也将其与八路军、新四军、琼崖纵队并称为“中国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
近日,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国防教育办公室联合组织开展了“重走东纵抗战路”采访报道活动。值此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南方网推出“峥嵘岁月·重走东纵抗战路”系列报道,追忆那段烽火岁月。
南方网讯(记者/周存)“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艰苦奋斗英勇杀敌,取得了辉煌胜利……”在深圳东江纵队司令部的旧址,听着这首70多年前《东江纵队之歌》,激昂的旋律让人振奋,正如这首曲子所唱的那样,在抗战时期,东江纵队在华南战场上,奋勇杀敌,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挺近粤北山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东江纵队用一场场战斗的胜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以国之名,向胜利致敬,向在战斗中的东江纵队致敬!
面对面硬碰
与敌人作战1400余次
在广东各地的东江纵队纪念馆内,存放着许多战争年代留下的武器,这些武器都是东纵战士在战场浴血奋战的见证。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馆长王红星说,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投诚约3500人,缴获枪支6500支、炮25门。
1940年10月初,当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东江纵队前身之一)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创建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随着根据地渐渐稳固,声势日大,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据资料记载,1941年6月10日晚,日军长濑大队400多人及伪军200余人分两路奔袭大岭山百花洞,想一举消灭第三大队的主力。日军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行动计划早已被第三大队的厚街情报站获悉,情报消息被送到当时第三大队队长曾生手里。
当日军进入百花洞附近,曾生率领第三大队和抗日自卫队迅速占领百花洞四周高地。
11日拂晓,趁着日军立足未稳,曾生率领战士以密集火力扫射日军。战斗一开始,日军队长长濑便被子弹扫了下去,日军阵脚大乱。在曾生的指挥下,很快将前来的偷袭的日军包围,日军龟缩在连平圩、百花洞、大环之间的山岗上固守待援。直到第二天,日军从广州、石龙搬来1000余人救兵,被围日军才得以逃脱。
百花洞战斗持续两天一夜,共毙伤敌50余人,毙战马数匹,缴长短枪10余支、武器弹药一批。事后广州日军头目哀叹:“这是进占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专家魏法谱说,这场战斗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重返惠宝东敌后对日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鼓舞了东江地区抗日军民抗战的信心,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1943年下半年,抗战形势发生改变,日军意图打通广九铁路,开始占领广九铁路沿线各站,向大岭山根据地发动了“万人扫荡”,妄图消灭东莞的游击队主力,
游击队在层层重病包围之下,依靠民兵和群众的掩护,成功突围。
突围之后,游击队第三大队采取“敌进我退”的方针,小股分散活动,积极打击敌人,开展“反扫荡”斗争。在部队的不断打击下,驻守据点的日军狼狈逃走。“万人扫荡”宣告失败。
秘密深入
营救文化名人等800余人
历史证明,东江纵队不仅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取得真刀实枪的胜利,在深入敌后战场,也是功勋卓著,最为著名的事迹是参与“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1941年12月8日,日军在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出兵香港,香港沦陷后,被困在香港的邹涛奋、茅盾、乔冠华、何香凝、胡绳、夏衍等大批文化界精英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面临着被抓捕的危险。
中共中央及时指示,以最快的速度展开营救,将香港的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护送到港九游击基地,再转移到惠东宝根据地,最后护送至大后方。
从九龙至惠宝东根据地,再到惠州段的安全工作,就是由当时的抗日游击纵队(东江纵队前身)负责的。据资料记载,营救行动从1942年1月5日晚上开始分批转移文化界人士,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斗争,广东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一共营救了800余名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还有近百人的国际友人。
在深圳龙华白石龙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记者见到刘世勇,他的父亲刘鸣周是当时的乡长,曾经负责接待从香港中转的文化界人士。刘世勇说,“我的父亲是当时村子里最早加入共产党的人,当时接到指挥部的指示,要求接待一批人,虽没有明确交代身份,但是感觉到是很重要的人。”
为了做好香港那边的迎接工作,刘鸣周带领村民准备好大米、肉类、日用品,为保障安全,在半山腰指挥部附近山林中搭建“山寮招待所”。刘世勇介绍,当时条件艰苦,为了给这些文人补充营养,没有肉就贡献村里看家的狗给他们吃。虽然艰苦,但这些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在白石龙感受着根据地村民的热情招待和自由氛围,都夸这里是“小延安”。
如今,指挥部的遗址已被损坏,但在白石龙村旧址建起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成为了深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深圳首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在2010年11月被授予“广东统一战线基地”。而馆内的白石龙天主堂也在2003年,被宝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桥东上塘街70号的东湖旅店,是当年大营救的中转站,由惠州籍绅士翟雨亭于1935年兴建。
“当时的粤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有800余人转移出香港,其中100余人辗转惠阳,大部分入住东湖旅店。”惠州党史专家、惠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肖毅介绍。
肖毅表示,这张秘密大营救行动保护了文化、艺术、新闻等诸多文化界名人,对于中华文脉的保存有着重要意义。
2012年,东湖旅店被惠城区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2018年,惠州市委、市政府对旅店进行保护利用工作。经过修缮,东湖旅店成为“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于2019年1月30日对外开放。
展馆分为“营救之路”“转移惠州”和“党旗高扬”三大展区,采用文字讲述、图片佐证、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绎等方式,借助雕塑、模型等,全面真实展示秘密大营救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开馆至今,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6万人次,成为惠州10个重点红色教育基地最热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