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汕头新活力:在新发展格局中高质量打造重要发展极
汕头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吴志明接受采访。钟义见/摄
在美丽的南海之滨,城市群星罗棋布,粤东大地上潮汕平原水网密布、四野如碧,亚热带气候四季郁郁葱葱,把汕头市装点成一颗花团锦簇的南国明珠。
不唯如此,汕头处于“岭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枢纽地位,是华南对外贸易的中心之一,还独享三个“唯一”特色:北回归线与中国海岸线唯一相交的城市,中国大陆唯一一个中心城区拥有内海的城市,曾被恩格斯誉为“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汕头因侨而立,开放而兴。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经过40年奋进发展,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实践探索,从改革“试验田”和开放“窗口”,鲜明彰显出经济特区的生机与活力,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新起点,奠定了新前提。
8月27日,中央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汕头开展主题调研报道。汕头招商港口,海岸线一望无际,码头桥吊与蓝天碧海相映生辉,货轮与货柜集装箱无缝对接。
汕头市招商局港口集团华港集装箱公司经理陈顺洪兴奋地告诉记者,汕头港作为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和“一带一路”重点建设节点港口,历来是粤东、闽西、赣南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和海上门户,现有500吨级以上泊位92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21个,码头通过能力5307万吨,集装箱200万标箱。
2019年以来,汕头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旨在成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汕头港今天有此规模,与汕头创新驱动推出的大港口战略紧密相关。
汕头市招商局港口集团华港集装箱公司经理陈顺洪接受采访。钟义见/摄
以“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提升城市能级
今年年初,汕头出台了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贯彻落实省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若干重大措施的行动方案,制订焕发特区活力提升城市能级等5个行动方案,与深圳市签署两市深度协作框架协议。
积极探索与深圳建立“核+副中心”常态化交流沟通机制和区(县)、平台长效化对接合作机制,推进两地优势产业耦合发展,加强重大产业、重大项目导入,力争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带动“汕潮揭小湾区”发展格局。
建立相关特事特办机制,在对标学习、对接合作中,努力构建与“双区”“双核”开放互通的政策环境、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和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
汕头加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抓住“双核+双副中心”重大机遇,无疑把握住了有力叩开未来新发展空间大门的“钥匙”,有助于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对粤东地区的辐射带动,助力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
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打造亲情营商环境
汕头所处的潮汕地区是我国知名侨乡,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侨资侨力”资源,2019年以来汕头制定实施12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150家“僵尸企业”出清重组,新增减税降费61.82亿元。总结推广濠江区行政体制综合改革经验,探索“放权强区”下放327项市级权限,调整财政管理体制和分配比例,推动市、区(县)待遇“两相当”,充分调动区(县)工作积极性。研究起草关于简政放权加快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部分区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到镇,充分激活镇一级经济活力。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综合试点改革,加快“一门、一网、一次”改革和审批服务便民化,市政务服务中心进驻单位47个、事项1675项,企业开办时间缩短为2天。
汕头实施稳外贸12条措施,复制推广177项自贸区改革创新试点,率先开展18项口岸业务改革,汕头关区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列全国第1位。
加强与华侨华人和各地潮商联系,在“一带一路”沿线累计投资项目超过60个、设立境外展销中心7个。同时,进一步与平安集团、招商蛇口等企业就平安金融中心、珠港新城商务核心岛等8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出台鼓励华侨产业投资扶持办法,吸引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来汕创新创业。“华侨板”挂牌企业620家,9家挂牌企业股改转板到“新三板”。综合保税区深化与汕头海关、广澳港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协同联动,探索“前店后仓+线下自提”、保税仓直播等政策创新,上半年保税区进出口额预计增长308.6%。获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汕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举措,进一步为汕头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汕头招商港口码头桥吊与蓝天碧海相映生辉。钟义见/摄
以国家高新区科创投资开发平台筑巢引凤
汕头国家高新区征地3100亩设立科创投资开发平台公司,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投入运营,“智造云谷”人工智能专业孵化器、中国联通“华南核心CDN机房”启动建设。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挂牌运作,组织19个院士专家团队开展攻关,2个项目入选省重大科技专项。扎实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工作,201家企业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
制定实施“人才政策30条”配套实施细则42个,建成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2019年以来引进博士和博士后197名、外籍高端人才188人、外国专业人才188人;今年起实施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集中引进全日制博士1000名、全日制硕士3000名,目前已有博士1101人、硕士9089人报名,第一批确定引进博士205名。
精准施策,实现高品质“产才融合”,必然打造企业创新“强磁场”。筑巢引凤,绘就人才发展新蓝图,带来产业发展天地更宽广。
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汕头深入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重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产业发展提速,努力把塑料化工、纺织服装,工艺玩具等传统优势培育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2019年山头已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58.5亿元。制订招商引资考核办法鼓励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总投资673亿元的171个重点项目集中启动、竣工、签约,比亚迪3D玻璃项目建成投产,上海电气海上风电智能制造项目试投产,5G产业园区入选省首批创建名单,三峡、华能等5个风电项目加快建设。挖掘产业发展空间,蓄足产业发展后劲,在全市整合谋划7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新型产业园区。制定服务业提升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总部经济做大,全市总部企业累计达到91家。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8条政策,实施市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企业直通车制度,累计投放融资专项资金64.67亿元为上市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纾解困难。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标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的是汕头突出精准定位,进一步转变招商模式,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实效。
汕头招商港口景观图。钟义见/摄
以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加快建设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用3年时间打造15个市级产业园,首批金平区水产、龙湖区酱腌菜、濠江区乳业等7个市级园区启动建设。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累计有农民合作社1169家,其中省级45个、市级68家。持续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1451家各类企业与全市872个行政村(涉农社区)结对帮扶共建。
全力推进“南粤家政”和粤菜师傅(潮菜)工程,创建5个国家级和省级粤菜师傅技能大师工作室,潮汕卤鹅、青蟹养殖等培训项目获国家人社部批准,全市持有潮菜烹调类职业资格证书的粤菜师傅(潮菜)达6000余人。
对于汕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态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教授表示,近年来汕头结合区位优势,在科学技术投入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立足自己的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其创新的路径和方法都是正确的。另外,在创新驱动和发展上,汕头还要用好汕头大学这个科创平台,并且要引进国内一些科创力量,来为汕头创新发展添砖加瓦。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何建华研究员认为,作为经济特区与著名侨乡的汕头,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吸引海外华侨与港澳资金回国投资贡献力巨大。虽然有舆论将汕头与深圳、珠海、厦门做比较,认为在南方四个经济特区建设发展中汕头相对滞后,但事实上,汕头站在新时代再出发新起点上,放眼国际风云,立足国家战略,结合自身实际,登高望远、想深谋细,开拓进取、求新求变,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聚焦发力、行稳致远。
对经济特区来说,这种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力量。汕头独特优势明显,经济特区建设40年来奠定了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进一步以改革创新作为内生性驱动力,汕头一定会在粤东崛起中实现新腾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