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9镇“融入”深圳背后逻辑分析:要的不仅是承接产业溢出
今年上半年,“深圳都市圈”的规划提速引发了高度关注,近日,东莞再次呼应深圳都市圈的说法,提出“将加快推动南部9镇全面对接和融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建设深莞深度融合发展先锋”。而这一次,深圳官方目前还没有任何回应。
为什么是这9个镇?要怎么全面对接和融入?对深莞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能突破行政边界上的壁垒吗?怎么解决产业分工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再来看“东莞主动求融入”这一热点话题,冷静看待深圳都市圈发展的每一步突破。
背景
东莞南部9镇与深圳早有深度“链接”
9月25日,东莞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上传来重磅消息,东莞将加快推动南部9镇全面对接和融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建设深莞深度融合发展先锋。其中,南部9镇指的是虎门、长安、大岭山、大朗、黄江、樟木头、凤岗、塘厦、清溪。
为什么是这9个镇?该9镇多年以来已经和深圳的产业溢出有深度链接。根据《意见》规划,虎门、长安携手滨海湾新区建设面向全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大岭山、大朗、黄江携手松山湖科学城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樟木头、凤岗、塘厦、清溪着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魅力城镇。
目前,深莞之间正在快推进赣深高铁、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中虎龙城际等轨道建设,协同推进深圳地铁与东莞地铁联通项目落地,支持深圳高快速路向东莞延伸联通和拓宽。
选择这9个镇确实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与此同时,《意见》还传达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深圳都市圈规划正在编制中,强调深度参与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还要高质量编制南部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高水平编制南部产业发展规划。
实践
深莞惠对接十余年部分领域合作仍偏少
“东莞主动融入”的消息让各界瞩目,但暂时还停留在概念上,深圳方面也并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回应,但不妨碍进行一番设想。
应该说,有关深圳带动周边协同发展的方案由来已早。2008年,《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深莞惠一体化随后开启。2014年,深莞惠经济圈正式扩容,汕尾、河源“归位”,进入“3+2”模式。10多年来,深莞惠经济圈的产业分工合作不断深化、行政壁垒逐渐削弱。但也面临一些深层次难题,需要省级层面统筹推动并做好顶层设计。
从“深莞惠一体化”到“深莞惠经济圈”,到“深莞惠都市圈“,再到现在”深圳都市圈”的提法,改变的不仅仅是名字,而且更重要的是融合程度的加深,都市圈的概念不再仅限于经济层面,而是要上升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合作,逐渐打破行政边界、构筑跨区域的联动协调机制。
不过,早在2009年时,深圳、东莞、惠州三市党政主要领导就曾开过三次联席会议,探讨深莞惠三市将从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区域创新、市场体系、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资源保障、城市文化等十个方面进行对接,率先在珠三角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11年时间过去了,除了承接产业溢出、协同上下游水环境治理、深圳上班族周边城市置业以外,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偏少。不过,“双区驱动”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中,各城之间协同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
“橄榄枝”升级
或寄望能直接受惠于深圳政策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以来,类似于东莞这样主动求融入深圳的城市不在少数。
6月,珠海市市长姚奕生在珠海市九届人大八次会议上作市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随后,惠州市自然资源局也发布消息,称48平方公里的秋月湖生态智慧城纳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旨在争创“深惠协同发展试验区”。还有汕尾、河源等地都递上橄榄枝。9月,“东莞全球先进制造招商大会”举行,签约的39个项目中,至少12个项目的投资方来自深圳企业。
在升级成为“先行示范区”之后,其他城市与深圳之间的合作,利好又不仅限于承接产业溢出,全面对接和融入深圳还将共享政策利好。举例来说,深圳将在11月1日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允许深圳注册的企业可以设置特殊股权结构、设立了科技成果决策尽职免责的机制等等,一旦适用于“深圳都市圈”的概念,其他城市也能在操作上更显灵活性。
9月2日,交通运输部发文明确,协同开展深莞惠都市圈轨道一体化规划,推进深惠城际、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延伸段等一批都市圈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并提到深圳多条地铁将延伸至东莞、惠州。“深莞惠一体化”多年来,最基本也是最难突破的就是交通,从城际轨道到跨城高速,需要在短时间内有一个质的飞跃。
【探讨】
到底会如何“融入”?
把都市圈发展当作一个群体发展来看待
那么,对于深圳而言,周边城市的“主动求合作”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首当其冲就是土地。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向周边城市“借”土地的设想一直都有。
怎么借土地?借了怎么用?如何计算GDP和投入成本?如何解决供需不足的矛盾?这都是深圳思考的内容,同时也做了多方位的探索,例如探索“总部在深,工厂在周边”的模式,还例如建立“深汕合作区”这样的飞地模式。这些探索中既有值得称道的成功点,也有“制造业流出”的隐忧,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路径。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指出,深圳产业外溢的核心还是都市圈的融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以单个城市求发展这样的狭隘思想来看问题,而是要把都市圈发展当作一个群体发展来看待。
曹钟雄说,把模式上升到群体思维后,都市圈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空间成本上,要让都市圈内部形成合力,降低经营成本,缓解内部压力,这样才能有国际竞争力;其次是深度布局,目前深圳与周边城市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了梯度发展,接下来要进一步加深这种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再者是要把公共服务做好,不管是深圳还是周边城市,人们来到这里对于教育、医疗的需求都是日益增长的,这一点不光是深圳要建设,要想承接深圳的产业溢出,周边城市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也就是说,周边城市主动求融入、求合作的背后,不光是需要深圳来带动发展,等着被“哺育”的模式,也更需要周边城市拿出除了土地空间之外的吸引力来,强强联合才能助力深圳都市圈“出圈”。
采写:南都记者傅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