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id正以30亿美元估值融资 预计2021年中IPO
智能电动车的资本热潮已经席卷至海外。
36氪多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美国电动汽车项目Lucid Motors正以约30亿美元估值,寻求pre-IPO轮次融资,预计明年年中IPO。Lucid的融资渠道除了海外资本市场,也瞄准了国内市场。
消息人士向36氪透露,在海外市场,Lucid已经收到老股东PIF(沙特主权财富基金)的TS(投资意向书)。而在国内,Lucid募资额最大目标是10亿美元,正在接触大型战略投资方,希望支持其在中国市场的落地,包括2022年在中国的建厂规划。
对于上述消息,36氪向Lucid Motors官方通过邮件求证,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新老汽车产业中,特斯拉的挑战者众多,保时捷Taycan、捷豹i-Pace都曾号称“特斯拉杀手”,但只有Lucid等少量企业被认为具备实力。9月初,Lucid发布量产车型Lucid Air,包含4个版本,售价在72500–161500美元之间,最早将于明年二季度交付。
从技术层面看,Lucid的多个数据都超过特斯拉。例如,Lucid Air Grand Touring版的EPA续航达到832公里(约合516英里),高于已经量产的特斯拉Model S长续航升级版EPA续航为640公里(约合402英里)。Lucid Dream Edition版最大功率1080马力,0-96 km/h加速仅需要2.5秒,也逼近特斯拉Model S性能版的2.3秒。
此外,Lucid还拥有一套高压900V电气架构,可以支持超过300kW充电功率。而特斯拉在2020.24.6 软件更新中,可支持部分车型达到225kW的峰值充电功率。
Lucid能够在产品性能上直追特斯拉,可以归纳为团队和技术路线两个因素。
Lucid的前身Atieva成立于2007年,由华人谢家鹏(Bernard Tse)创立。谢家鹏是特斯拉的早期高管之一。2003年,特斯拉成立之初谢家鹏就已加盟,出任特斯拉副总裁兼董事会成员。随着马斯克在2007年入局,特斯拉管理层也迎来换血,谢家鹏等元老选择离开,并联合特斯拉数位高管创立Atieva。例如,Lucid现任CEO和CTO Peter Rawlinson就是原特斯拉Model S的高级工程师,制造副总裁Peter Hochholdinger是原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生产副总裁。
不管团队还是技术体系,Lucid身上都有特斯拉的影子。早期Atieva的定位并非整车公司,而是研发电池包和电池管理系统BMS等动力技术,供应给其他电动车公司,包括向Fumula E赛事的赛车提供技术。2016年10月,Atieva更名为Lucid Motors,转向制造整车。
可以对标特斯拉的技术实力,为Lucid吸引了不少知名投资者,其中就包括乐视控股集团创始人贾跃亭,以及北汽集团。2014年Lucid进行C轮融资,北汽集团以1亿美元入股,约占25%股份,同年6月,乐视也投资数千万美元。36氪从接近蔚来高层的知情人士处获悉,蔚来成立早期,也曾考虑投资Lucid。
据《财经》报道,在2016年初,北汽集团已将所持Lucid股份转让给了乐视,后者在Lucid持股比例一度达到40%。但如今,伴随贾跃亭申请个人破产重组方案,乐视在Lucid的持股情况也已成迷。
2016年,乐视体系崩塌,贾跃亭飞往美国投入造车项目法拉第未来(FaradayFuture),寻求翻身机会。但FF融资屡次受挫,量产一再延后,也未能帮助贾跃亭摆脱债务缠身问题。2019年10月,贾跃亭发布个人破产重组方案,将把美国法院认定的全部个人资产,即个人持有的全部FF股权及相关收益权正式转入债权人信托。Lucid的控制权归属,也随之引发关注。
腾讯《棱镜》报道,2019年12月,贾跃亭方面接受联邦托管人询问时回应,Lucid以乐视控股名义投资,贾跃亭个人没有处理权,目前Lucid的股权也已转让给第三方。而在《品玩》的报道中,这部分股权转让给了一位名叫 Yi Hao(郝毅)的人士旗下的公司 Blitz Technology,贾跃亭方面则和Blitz Technology签订了代持文件。
36氪获取的文件信息中,Lucid罗列的关键投资方也不再有乐视,取而代之的是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和Venrock等。2019年初,Lucid宣布获得来自PIF的10亿美金战略投资,资金将支持其在亚利桑那州建设工厂并实现量产。
相比于国内新造车项目4-5年的快速成型节奏,成立10余年的Lucid仍然只有千人左右的团队规模,总募资额也不到15亿美元。这种发展节奏也引发部分投资人疑虑,“几年前,这些技术肯定是领先的,现在(Lucid)的产品先进性已经不大。”今年9月底的电池日上,特斯拉正式推出Model S Plaid版,将于明年上市,Model S Plaid车型的续航里程可以超过 836 公里(520 英里),0-96 km/h加速时间小于2.1秒,反抢Lucid半个身位。
除了技术参数较量,在汽车量产交付、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还有品牌、渠道和服务等大量体系化工作,在这些方面,特斯拉和国内的新造车成员都已完成了基础功课。Lucid显然也需要抓住这波资本热潮,尽快拿到下场竞争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