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命题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

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广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及生育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

●广东实践

“医生来了!”看到下乡巡诊的“白大褂”,52岁的阳江旱地村村民陈贤友朝他们挥手。此前,陈贤友被诊断为前尿道狭窄、右肾萎缩、左肾结石,但因缺钱不愿意手术治疗。医保“一站式”结算打消了他的后顾之忧,总费用13112.58元,医保结算后他自付1100元,“没想到能够报销这么多。”

而在珠三角地区,优质学位供给不断扩充,正带给广大家长和学生更多幸福感。广州三年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5.78万个;深圳今年新改扩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30所、高中学校2所;佛山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2.7万个、幼儿园学位3.5万个……

全面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水平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十三五”以来,广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加快“教育强省”“健康广东”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由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

不久前,被称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晴雨表”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公布最新数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东莞理工学院新晋为拥有ESI全球前1%学科的高校。

“十三五”期间,广东高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数从34个增长至100个,学科增速达194.1%,位居全国第二;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高校数从8所增长至18所,增长125%。

亮眼的数据,是广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生动体现。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和前进动力。”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表示,“十三五”期间,广东教育系统不断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和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高,基本形成在国内有广泛认同度、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南方教育高地。

五年来,广东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全国率先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全省有63所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学科成长平台;印发《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计划》,强化校内劳动教育、校外社会实践。

五年来,广东直指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一盘棋”推动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深入推进,基本实现本科高校各地市全覆盖;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两类学校”建设,不断增加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至78%;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师范”建设,培育一批批优秀教师。

五年来,广东教育创新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三地教育交流、合作办学实现加速发展,957对粤港姊妹学校、89对粤澳姊妹学校“牵手”;深入建设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重点学科,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实现大突破;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探索校企协同发展、产教深度融合。

打造“顶天立地”大卫生格局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做微创手术。”云浮新兴县稔村村民麦国华因交通意外骨折,不愿接受“大开刀”常规手术的他,原本计划忍痛2个月进行保守治疗。从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来帮扶稔村中心卫生院的医生,给了他“第三个选择”——微创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微创手术后,麦国华腿上只有两个几厘米的小口子,他连声称赞:“中心医院环境好了,技术强了,看病更放心了!”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广东针对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通过“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打造“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介绍,2017年起,广东打出医疗强基层“组合拳”。各级财政统筹安排500亿元实施软硬件七大类18个项目。其中,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是其中的首要任务,也是重中之重。目前,47家升级建设中心卫生院已全部开业投入使用,硬件条件、技术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升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在“建高地、登高峰”方面,广东也捷报频传。2018年我省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项目投入90亿元省级财政资金,支持30家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2019年9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第一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签约仪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8家高水平医院将承担委省共建任务。目前,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主体设置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和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为主体设置的中南区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均已正式发文确定。

此外,广东正按照国际一流标准重点推进广州呼吸中心建设,肾脏病中心、肿瘤中心也在紧锣密鼓地加紧建设。

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是“十三五”规划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广东,困难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总体报销水平达到90%左右。广东还实现了全省医疗保障异地就医“一站式”直接结算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还覆盖了所有参保人群,将外出农民工和外来就业创业人员全部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

“十三五”期间,广东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由77.2岁提高到78.4岁,婴儿死亡率从2.64‰下降到2.08‰,孕产妇死亡率从2015年11.56/10万下降到11.22/1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3.47‰下降到2.58‰,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一线走访

“强基层”助力“大健康”

“建好后,医院面积将扩大4倍,总病床数可达2000张。”俯瞰位于滨海路的吴川市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工地,院长王琪对未来充满期待。

建设工地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吴川人民对新医院期盼已久。目前,吴川城区东南部、北部及西南部三所医院同时开工,整体工程正在不断推进当中。预计2021年底到2022年,吴川市人民医院、吴川市中医院、吴川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将陆续建成整体搬迁,以“铁三角”之势守护吴川人民健康。

要推动分级诊疗,关键在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广东出台《广东省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2016—2018年)》《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助力“大健康”。2016—2018年,广东省财政统筹112亿元实施强基创优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全省各级财政统筹500亿元实施七大类18个项目。将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为县(市)第二人民医院,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医院,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对488家乡镇卫生院和1万间村卫生站进行规范化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的部分“短板”,“强基层”建设也增加了相应内容。以湛江吴川为例,如今,建设中的这几家县级医院都规划设计了独立的感染楼,增设传染病床,改造镇卫生院发热哨点诊室,应对疫情将更加从容。

高等教育发展跑出“广东速度”

“家门口的新大学真美,博学大讲堂还借鉴了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很亲切!”10月10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正式开学,崭新的校园迎来4130名新生。至此,河源告别了没有本科高校的历史,更多学子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愿望。《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统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力争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

“‘十三五’是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加速期。”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至今,广东省财政累计投入超200亿元用于高水平大学建设,其中仅‘冲补强’计划便投入了130亿元;带动广州、深圳等地市政府投入近200亿元”。

过去五年,高校发展切实支撑了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承载向海求索的使命与担当,挺进深蓝;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成功开展无人农场试验,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五邑大学参与研发我国首颗工业数字光场芯片,以4800万个光场像素打破了硅基液晶芯片分辨率的世界纪录;广东海洋大学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担任特聘院士,积极筹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

“广东在全国带了个好头。”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说。

“县管校聘”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广东义务教育的短板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短板在教师队伍。为破解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难题,“十三五”以来,广东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中小学教师计划等举措补齐乡村教育师资短板。

2017年底,广东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由教育局统筹管理,由学校聘任。“‘县管校聘’的竞聘制度建立起淘汰制度,改变了过去‘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局面,教师的危机感、责任感更强了。”梅州市五华县双华中学校长胡剑辉说,去年双华中学就有12名教师竞聘到多所小学任教。

“上岗退费”政策为农村中小学补充合格教师,让农村有了更多优秀师资。近年来,广东持续提高退费标准,进一步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2018年10月8日起正式上调退费标准,研究生每人每年12000元,退费5年;本专科每人每年8000元,其中艺术类(音乐、美术、舞蹈)、特殊教育专业每人每年12000元,本科、专科分别退费4年、3年。梅州市五华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至今,“上岗退费”政策已为该县7003名农村中小学退费4333万元。

同时,梅州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即县域内教师与公务员相当、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相当。“待遇提高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如今幸福感更强了!”梅州市梅县区广益中学校长黎国伟说,如今教师收入跻身当地“高收入”行列,感觉到自己的劳动越来越受到尊重。

南方日报记者姚瑶朱晓枫马立敏张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