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晚,深圳人才公园上空,1101架无人机腾空飞跃,“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等字眼依次闪耀,向各行各业的人才致敬。

“只要有想法、沉得住气,来深圳的每个人都有成才机会。”“过去我一直说,深圳是中国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没有之一。未来,我相信依然如此。”“我们畅想未来的深圳,很可能会成为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定义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会发展方式……”

11月1日,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当天,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启幕,本届论坛以“开放、包容、先行——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为主题,向全球传递深圳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更加开放包容胸怀接纳全球英才的决心。

论坛特设主旨演讲环节,特邀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2017年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等7位大咖嘉宾,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来深圳的每个人都有成才机会”

“1996年送你去深圳时,我在你内衣里缝了700块钱,想着你才中专毕业,在深圳那么大的地方,有口饭吃就好,千万别饿着了。没想到,现在政府给了你一个大师工作室。”

当天,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主任工程师王建涛的分享赢得阵阵掌声。

1996年,18岁的王建涛怀揣一张中专毕业证来到深圳,之后一直在核电发电机检修领域勤耕锐进,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申请专利148项,已获授权87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

现在,王建涛有“三高”:高级技师、正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分别是职业资格、专业职称和学历的最高等级。深圳为他搭建的“王建涛核电设备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但获评全国电力行业设备运维优秀班组,还培养了高技能人才46名、省部级以上技术能手10名。

回忆自己20多年来的变化,王建涛说,深圳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只要肯努力,来深圳的每个人都有成才机会。”

来了就是深圳人,AI的追“光”者陈宁也有一样深刻的感受。

“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说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过去我一直说:深圳是中国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没有之一。未来,我相信依然如此。”

2014年,确信“人工智能就是未来”的陈宁决定回国创业,带着团队在国内走了一圈,去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城市,最终选择了深圳。6年来,依托全球首套城市级视觉大脑——深目,云天励飞协助警方找回了400多名走失儿童和老人。目前,这套系统已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都、青岛、上海、北京等国内外100多个城市和地区广泛应用。

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深圳要打造四个“中心”

如何精准测量1纳米的长度?如何精确测量1皮米的长度?1飞米的长度?1阿米的长度?1仄米的长度呢?用什么科学原理?

演讲一开始,长期专注量子科学研究的薛其坤抛出的一连串问题,吊足了观众胃口。随着答案的逐步揭晓,现场观众深刻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也体会到顶尖人才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出富有创造力和发现力的人才?薛其坤给出的答案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他建议深圳在目前主体架构下,建立四个中心:一是用于科学发现的X中心;二是用于发展未来技术的交叉学科F中心,F即future;三是建立一个学校通识教育甚至是整个深圳大学通识教育的LAR中心;四是学生创新创业A-Z中心。

针对X中心,薛其坤建议深圳要甄别若干个世界级科学问题,研究生实行“1+X”多导师制,科学目标作为资源配置、学术评价的主要标准,而为了烘托科学发现的氛围,可以建立科学大讲堂。

针对F中心,要甄别出十年、二十年后的技术,建立相关团队,并建议和世界顶尖企业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希望这个中心成为全球学生实习实践的中心,通过跨学科系统课程建设,支撑这个中心的发展。”薛其坤说。

针对LAR中心,薛其坤建议深圳要带头建立通识教育体系,建立面向未来、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和传播中心。

针对A-Z中心,薛其坤认为课程体系建设和氛围营造至关重要,“要让学生跟创业精英们经常在一起对话”。

除上述建议以外,薛其坤还就如何改革跨学科顶尖人才的培养体系给出建议。他认为,本科学制应该由4年制改成“2+2”或“3+1”,前两年打基础,第三或第四年采用全新的跨学科课程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多学科能力,从跨学科的本科到跨学科的研究生实现无缝衔接。

“我们畅想未来的深圳,一定会成为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实验室和大学创造的颠覆性技术,将定义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会发展方式。”薛其坤说。

若想走得更远需要合作共享

“如何走向未来?最关键的一条是坚持合作与共享。”

当天,“合作”“共享”也成为嘉宾发言高频词。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以“合作与共享”为主题,介绍了鹏城实验室云脑生态环境。

演讲中,高文指出,对于下一个40年的深圳来说,共享应该是主题词,“共享我们的创造能力,共享我们对世界的贡献,也要共享很多智慧和知识。”

高文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存在4个短板,即基础研究、核心元器件、人工智能开源平台、高端人才。正是为了弥补这些短板,鹏城实验室应运而生。

据了解,鹏城实验室采用重大工程项目驱动的研究中心模式+自由学术探索驱动的院士工作室模式,目标是到2030年,解决网络通信领域一大批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作为鹏城实验室几大平台装置之一,目前鹏城云脑在支撑重大科研创新、支持产业智能升级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支持超过16万个AI科研训练任务。

“过去40年,在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互联网,二是开源。”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认为,“懂语言者得天下”,在人工智能道路上,认知智能依然是发展的短板,也是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包括如何认知模型,如何进行常识建模和因果推理。

沈向洋建议,深圳要走出一条培养中国研究型人才的道路,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再到科学家红利。

当天,帕特森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国际开源实验室主任、2017年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还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进行了一次特别的演讲。他在演讲结束时还披上“飞虎队”制服,表达了他的期待:“飞虎队是关于如何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鼓舞人心的国际合作案例,我希望开源硬件和软件也能促进国际合作,就像飞虎队一样,而深圳是推广RISC-V的理想场所。”

动态

引入人才有奖励

10家单位获深圳2020年度“人才伯乐奖”

为表彰深圳引才主体在“引才聚智”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11月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评选了2020年度“人才伯乐奖”。当天,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湾实验室、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共10家获奖单位代表领奖。

服务人才添平台

深圳“院士楼”正式启用

在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之际,11月1日下午,深圳市人才研修院举行了深圳“院士楼”启用仪式、国际人才街区创建点授牌仪式和“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大湾区巡讲启动仪式。

“院士楼”项目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深圳市继人才公园、智汇中心后又一服务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启用将为院士等高端人才提供会议、研修、工作与休养新平台。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打造国际人才高地,涵养一流人才生态,深圳积极推进国际人才街区建设。首批获授牌的深圳市人才研修院、福田区香蜜湖街道、罗湖区桂园街道、南山区蛇口街道及招商街道、盐田区梅沙街道、宝安区新安街道、龙岗区坂田街道、龙华区民治街道及观澜街道、坪山区坪山街道、光明区光明街道、大鹏新区大鹏街道等13个单位,将作为国际人才街区建设的创建点,先行开展探索实践,为如何提供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积累宝贵经验。

本栏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杜艳李定李荣华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鲁力丁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