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11月26日,广东省文联成立70周年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座谈会上,姚璇秋、刘斯奋、陈翘、谢楚余、吴正丹、郑秋枫6名广东文艺界老中青文艺家代表先后结合自身文艺创作经验,畅谈文艺工作的感悟和体会。

会上,中国文联发来贺信祝贺,充分肯定广东省文联和广东文艺70年来的光辉历史与重要贡献,并对做好新时代广东文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场还向从事文艺工作满70年的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宣读致敬辞并颁发荣誉证书,致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

“回顾70年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文联工作必须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最广泛地团结凝聚文艺界。”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晓期待,全省各级文联努力推出更多彰显岭南风骨、广东风格、时代风尚的艺术精品,共同打造岭南文艺新高地,讲好广东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1、名家忆述文联70年同行历程

出席座谈会的多位广东文艺名家,都是广东省文联70年历程的见证者。他们在活动现场深情回忆了自己与文联同进步、共成长的艺术人生。

10月12日下午,正在广东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古城,强调潮绣、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功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让潮剧表演艺术家、潮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姚璇秋记忆犹新:“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获此殊荣,我备感激动与幸福。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幸,也是人民领袖给予潮剧、潮汕文化、广东文化的高度肯定和赞誉!”

从艺71年,姚璇秋的艺术生涯可说是与广东省文联一起成长,她本人与省文联之间也有着特别的感情。早在1953年,姚璇秋在澄海加入正顺潮剧团,就得到潮汕文联从中大力协调,“我一直对文联心存感激”。

回顾在省文联成长的岁月,国家一级编导、著名舞蹈家陈翘同样感触良多。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艺素有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排头兵精神。陈翘担任省文联舞协主席期间,提出了“岭南舞蹈”的概念,并倡议举办“岭南舞蹈”大赛,这一想法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大力支持。

两年一届的“岭南舞蹈”大赛至今已连续举办10多年,优秀作品推陈出新,一批批优秀舞蹈人才也得到发掘。“我坚信,随着一代代的传承、发展、坚持,越来越多具有岭南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广东时代风貌的作品出现,与时俱进的‘岭南舞蹈’一定会大放异彩。”她激情洋溢地说。

著名作曲家、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郑秋枫,同样感念随广东省文联前往西藏等地采风的经历,《西域》《长白山之冬》等代表作都是在此期间完成:“在省文联的大家庭里,我获得了更多采风与深入生活的机会,拥有了更多的展示平台与服务关怀。”

广东音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百花竞放,郑秋枫也将出任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视为他事业的转折点。近年来,他的作品得到省音协的系统整理保存,去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日报和省音协联合出品的《我爱你,中国》MV唱响中华大地,全网播放量超2.5亿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很荣幸自己的音乐作品能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挥作用。”他说。

2、以人为本续写广东文艺新华章

70年的岁月长河,见证了广东省文联引领时代风尚的创新创作,也映照着广东文艺人勇攀艺术高峰的不变初心。广东文艺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原因何在?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刘斯奋道出了其中“秘诀”:“广东文联长期以来有一个很明确的思想:在各类工作资源中,人才资源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刘斯奋担任广东省文联主席17年间,亲身经历了文联从“因陋就简”到逐步壮大的发展过程。随着2002年文联机构改革,以及广东文学艺术中心的兴建,省文联队伍得到稳定的同时,也大大充实了文联的事业资源,给未来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联人始终保持一颗干事业的心,保持一门心思为广东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而不懈努力的干劲和斗志。”刘斯奋说。坚持以人为本,做广大艺术家的“贴心人”,在省文联的积极调动下,新一代文艺人才正在岭南大地蓬勃成长,意气风发。

在省文联、省美协的关怀下,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谢楚余近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了大型油画《改革开放再出发》。为创作这幅画作,他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去构思和收集素材。

“其实对我来说,表现这样的主题也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再出发’。”谢楚余在创作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不仅仅是此刻的使命,更是每一位创作者要终其一生回答的课题。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面向未来,全省文联组织和文艺工作者如何以精益求精、走在前列的要求,筑就新时代广东文艺新高峰?中国杂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省杂协副主席吴正丹也通过杂技的创新实践,收获自己的感悟。

在省文联的关怀和帮助下,她通过杂技和芭蕾的结合走出了一条新路,成为“肩上芭蕾”第一人。“回想‘肩上芭蕾’从无到有的过程,每一句鼓励和认可,都是让我坚持下来的动力;每一次指导和排练,都是让我不断提高的阶梯。”她说。

吴正丹认为,创新发展对于古老的杂技艺术至关重要,需要不断的尝试和不懈地坚持。作为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的总经理,她从台前走向幕后。如何带领团队在杂技创新再创辉煌,成为她将要面临的挑战。

目前,杂技芭蕾舞剧《化蝶》正在紧锣密鼓排练之中。“我们力争用杂技特有的语汇重新演绎经典,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她如此期许。

反响

文艺名家同展望“文艺粤军”再出发

70年来,广东省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东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重要力量。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团结引领全省文艺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岭南优秀文化传统,生产了大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品佳作。

广东文艺百花园群芳争艳,硕果累累。在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七十年之际,南方日报采访戏剧、电影、电视、美术、音乐、曲艺等文艺领域领头人,畅谈广东在新时代繁荣文艺创作、打造“文艺粤军”等方面的创新举措。

吸引年轻人助岭南文化“出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东文艺工作者立足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用现代手法讲好广东故事。

王晓说,广东文艺界通过发掘丰厚的岭南文化底蕴,继续把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与推动广东文艺创新发展结合起来,依托粤剧、粤曲、潮乐、客家山歌等地方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的艺术创作,推动岭南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留住老观众、吸引新受众,是许多传统文艺门类面临的考验。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丁凡告诉记者,包括广东四大剧种粤剧、潮剧、汉剧、雷剧,以及各地的小剧种,都在不断探索,双管齐下,不丢掉传统的好东西,又不断创新创造,有新鲜感。

“一方面复排重演经典好戏,另一方面,结合重大节点进行创作,发出戏剧人的时代心声。”丁凡介绍,近年来的新创作中,涌现不少用心用情的创作:新编粤剧《梦·红船》讲述上世纪三十年代粤剧艺人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坚守;粤剧《清水河畔》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潮剧《秘密交通站》则以红色革命史实为素材进行创作。

“在青年舞者的演绎下,客家杯花舞、潮汕英歌舞、瑶族舞蹈以及湛江傩舞等岭南舞蹈,在更广阔的舞台大放异彩。”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汪洌介绍,广东省岭南舞蹈大赛自2005年举办以来,提倡舞者关注本土文化,涌现大量具有岭南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现代街舞领域,也融入了传统岭南舞蹈元素。在第二届全国街舞创作作品展演中,CHUC广东街舞联盟的《英歌舞》,以潮汕英歌文化为基础,将英歌舞与街舞结合,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气势磅礴。

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梁玉嵘坦言,粤曲传承需要年轻观众群体。“我们探索传播曲艺新方式,打造‘云曲艺’,与新媒体协同发展,打破岭南传统文化‘久在深闺无人识’的困境。”据介绍,早在2016年,省曲协率先整合网络直播、微信平台推送等“互联网+”方式开展曲艺晚会现场直播,点击率累计超过100万人次。今年疫情期间,在互联网云端开辟曲艺抗疫的“第二战场”,持续推出抗疫曲艺作品,点击量不俗。

曲艺在南粤大地有天然的繁荣土壤。广东目前拥有14个“中国曲艺之乡”,占全国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同时还评选了9个“广东省曲艺之乡”,保护、传承、推广了一批优秀的地方曲种。曲艺爱好者在广州彩虹曲苑、深圳“笑满堂”等场地长期有驻场演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性和创新性是广东美术发展必须也是必然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广东省文联主席、省美协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认为,新时期更需高举岭南画派大旗,将“融汇古今,折衷中西”的创新理念与当代的创新思维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媒介也十分重要。

“蹬技叠椅”“滚杯”等炫目杂技动作轮番登场,英歌舞、红头船、小公园等潮汕元素贯穿全剧……在今年7月的广东省艺术院团演出季中,汕头杂技团首创的杂技报告剧《心烧·眷恋》创新地将戏剧、舞蹈等表演符号融入杂技,令观众领略潮汕特有的侨乡文化。

“在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热土上,广东杂技艺术不断创新,形成了岭南特色的现代表演艺术风格。”广东省杂技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燕列松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也在不断融合,在11月20日举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杂技艺术周上,共20个参演团队带来精彩演出。

民间文艺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如何挖掘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中国民协副主席、省民协主席李丽娜认为:“田野是岭南文化发展的根基。”一直以来,省民协积极开展广东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民间故事、民间工艺、民间歌谣、古村落,创立了“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岭南民俗文化节”“广东民歌会”“广东花灯节”以及民间文化研讨会等系列品牌活动,让优秀的岭南文化大放异彩,积极推动了广东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2013年,省民协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评为“全国文联系统先进集体”。

创作文艺精品走进千家万户

广东省文联团结和引领广大文艺家始终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创作出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全省文艺界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2019年,广东共有150余项(次)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和国际性奖项,其中我省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入选总数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入展总数排名全国第四,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中入选优秀作品总数位列全国第一。

在全国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的舞台上,向来不乏演绎岭南故事的广东佳作。舞蹈《日出》《夫妻哨》《与妻书》《无眠夜》,舞剧《醒·狮》先后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

“每逢大事必有歌,每到节点必发声,这是省音协历来的传统。”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金旭庚总结。2016年起,省音协组织开展了“我的中国梦”“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主题歌曲的创作征集、推广展演,产生了一批量多质优的广东原创好歌曲,展现了广东音乐界的蓬勃生机。近日,由省音协组织创作报送的歌曲《亲爱的中国》,入选了第八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发布,在全国广为传唱。

伴随灵活多样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举措,广东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展现地方文化、讲述发展故事的本土电影佳作。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王垂林补充道:“多形式、多题材的影片正不断丰富广东电影的创作生产。”尤其广东戏曲电影发展迅速,《传奇状元伦文叙》《柳毅奇缘》《白蛇传·情》《刑场上的婚礼》等粤剧电影纷纷上线。

在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邢瑛瑛看来,除了打造重点精品项目,熟练掌握并运用新媒体技术,有利于推介好作品。近日,反映深圳经济特区伟大实践的广东产电视剧《追梦》登陆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黄金档,并在爱奇艺、优酷、腾讯等视频平台同步播出。“疫情期间,我们在线上推出了‘100期抗疫作品展’,包括微电影、微记录、歌曲等都在新媒体以微视频形式展现,以精品为全国战‘疫’鼓舞斗志。”邢瑛瑛说。

“书法应该有地方特色。”广东省书法协会主席张桂光说。为了凸显广东特色,省书协举办多个交流展,从“广东·上海书法篆刻上海邀请展”“广东·重庆书法联展”,到中韩书法交流展、中日青少年书法比赛,为广东书法开阔眼界、博取众长。

文艺精品走进千家万户,让群众受惠高雅文化。广东省文艺志愿者协会成立6年,共开展了3000多场惠民活动,参与文艺家5000多人次,受益群众近百万人次。“既‘送文化’更‘种文化’,把优秀的文艺作品送到群众家门口,让文艺家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广东省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李仙花说。

培养优秀人才打造“文艺粤军”

省文联围绕“出精品、出人才”工作主线,积极繁荣文艺创作,打造一批文艺“粤军”,切实推动广东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一方面,省文联发挥名家大师“传帮带”作用,及时抢救、整理、出版名家大师创作成果和理论集成,宣传推介文艺领军人物;另一方面搭建文艺人才成长平台,加大文艺新秀推介力度,促进人才梯队建设。

谈及人才培养,丁凡介绍,广东省剧协采取中青年、少儿等多链条的培养模式。每三年一届的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积极推动中青年戏剧人才的成长,往届大赛如欧凯明、曾小敏等十多位金奖获得者先后斩获了中国戏剧表演的最高奖——梅花奖;还有许多荣获演艺大赛金奖的中青年演员,已成长为省市各大戏剧院团的担纲主演。而每年一届的广东省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让戏曲百花园涌现更多“小梅花”,是人才培养链条的第一环节。

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李永祥则希望更多演员能从作品里走出来,找到自我价值,打造个人影响力。在今年10月举办的首届中南六省(区)“十佳青年领军舞者展演”中,多位广东青年舞者脱颖而出。“不断为优秀舞者提供高品质、专业化、个性化展示平台,提高舞者信心,打造更多精品。”李永祥表示。

“新的文艺思潮来临,或文艺作品引起公众热议时,文艺评论一定要到场。”谈及未来,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告诉记者,许多年轻人关注的热点作品,往往是传统评论家较难及时、准确把握住的,未来要继续培养新一代评论人才,覆盖到动漫、电影、网络文学等新出现的文艺体裁。

“笔墨当随时代。”广东书法院院长李远东谈到,国家富裕强大,中国的书法艺术才更加受人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书法院积极推进书法文化普及,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开展书法人才培养,至今已陆续开办了七届书法高研班,广东书坛备战“兰亭奖”“隶书展”“行草展”“南雅奖”等冲刺班,为广东书坛挖掘大批新秀。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洁军告诉记者,自2011年推出以“中国摄影之父”邹伯奇命名的全国创意摄影大展,发掘了一批批富有创意的摄影佳作和新人,成为中国摄协的品牌展览。“未来广东摄影人应进一步激发创作活力,更加注重广东本土摄影,关注地方特色文化和风俗,宣传广东形象。”李洁军说。

“各学术活动重点向青年作者倾斜,把新人推向前台,让他们快速而稳健的成长。”李劲堃介绍,数措并举,近年广东青年美术家快速成长,在历届全国美展广东的入选和获奖作者中,青年作者占据了大多数。

李劲堃说,广东文艺以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改革开放先行的优势、重视青年人才培养的传统,未来将更令人期待,一定能迈上新的高峰,谱写文艺新篇章。

南方日报记者徐子茗黄楚旋杨逸见习记者王昕桐实习生孙羽嘉统筹李培通讯员王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