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马背,连南瑶族妇女带领村民重上梯田,种植有机稻脱贫
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军寮村的火烧排,是连南八排瑶之一,海拔在800米左右。而早在40多年前,为了脱贫火烧排已经整体搬迁到山脚。连同老瑶寨被荒草覆盖的,还有一旁的大片梯田,这是瑶族同胞耕种了几百年的土地。
房瑶冷三尔和村民一起挑秧苗。
2008年,军寮村一位普通农户房瑶冷三尔带领瑶民重上火烧排开垦丢荒的梯田,以几百年前稻田放养禾花鱼、“鱼稻共生”的方式种植有机稻米。2017年,房瑶冷三尔又开垦了离火烧排几公里远的另一片高山丢荒梯田大布洞,两个基地共有500亩梯田。刀耕火种之后,还要用骡马把收获的稻谷运出大山。2019年,曾经发生两匹运送稻谷的骡马在崎岖的山路摔下山崖而死。南都记者记录了这片山区梯田的插秧和丰收,也见证了房瑶冷三尔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
房瑶冷三尔是家中的长女,在14岁时父母离世,她独自把弟弟妹妹们拉扯长大,靠卖自家种的稻米勉强维持生活。连南曾经是广东著名的贫困县,和很多偏远山区一样,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部分妇女留守在家务农带孩子,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来源。
上山插秧。
火烧排梯田插秧中。
36岁那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房瑶冷三尔初次结识到了有机稻。连南山区的农田虽然一年只能种植一季水稻,而且采用不施肥和杀虫剂的有机种植方式会造成产量不高。但是高海拔和大昼夜温差又使得稻米的品质好。加上采用了传统的鱼稻共生方式,使得这种有机米比普通种植的稻米价格要高很多。房瑶冷三尔认可这种种植方式能带领瑶胞脱贫致富。
每次上山需要走一个多小时,劳作后下山已天黑。
2008年她借债十几万买了第一台小型稻米加工机器,并建成了一个2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厂房。在初期的重重困难中,她得到了广东省妇联的小额无息贷款。当地政府也帮助规范生产标准、申请资金补助。之后通过与帮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宽有机稻的销售路径,她所种植的有机大米渐渐走出了山村,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丰收季节,房瑶冷三尔雇佣的村民。
以前村民家家户户种植普通杂交稻,每年除了自己吃之外剩下的会拿去卖,但是价格非常低。而采用鱼稻共生方式种植的有机米每斤能卖到十多元,是以前价格的好几倍。
2010年,房瑶冷三尔注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广大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并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实行统一的标准管理,通过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基地+加工厂”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瑶区群众种稻致富,增加农户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
梯田不规整,机械收割后,还需要人工收割边角的地方。
小型机器在梯田上搬动比较费力。
2011年,她种植的有机稻米还获得了中国有机产品的认证。
2017年,房瑶冷三尔的米厂首次升级,从原来的200平方米扩建到1100平方米,并贷款、筹资100多万购置新的加工设备。在开垦500亩丢荒梯田的时候,房瑶冷三尔雇佣了三十多位村民,大部分是留守妇女。她们每天200元左右的酬劳使得不用走出家门也能致富。
加上村民原有的田地共3000亩粮田为留村务农的村民提供了耕作空间,解决了广大村民的经济困扰,截至目前已带动全镇637户瑶民和23户贫困户脱贫,有机稻米也成为了全村主要的特色产品。
搬运稻谷的马队来了。
这是连南县唯一的马队,共有9只骡子。马队其实全部都是骡马,马和驴的杂交,更有耐力。
马队在运输中,这条小路是因为开荒梯田而开发出来的。
在这几年对房瑶冷三尔帮助最大的是她的弟弟李邺泽。李邺泽在广州工作了十几年,以前是广钢的一名技术员。米厂扩建的所有机器都是李邺泽从网上买来组装的。除了日常机器运作维护,他还负责销售运营。李邺泽帮助姐姐房瑶冷三尔通过开通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直播,人们开始了解到了合作社的黑米、红米和象牙香占有机米,有机稻米的年产量由最初200吨增加到现在600多吨,远销广州、顺德、佛山和港澳地区,有机稻生产项目对大坪镇的经济收入和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更大提高。
大坪镇偏远山区一位老人在屋顶晒稻谷,和房瑶冷三尔的米厂合作后,她的收入增加了。
房瑶冷三尔扩建后的稻米加工厂。
出产的有机米。
李邺泽不太理解姐姐为什么还要自己亲自上山开荒种田那么辛苦。房瑶冷三尔读书不多,她用淳朴的话来解释:“正是因为上山种田太辛苦了,才导致没人愿意耕种,梯田丢荒。我自己一直亲自参与开荒、插秧、割稻,这样才能赢得村民的信任。他们信任我,我才能带着乡亲们一起种有机稻,一起脱贫致富。”
摄影\视频\文字:南都记者谭伟山陈辉
编辑:谭伟山
来源:南方都市报•感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