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频上热搜 市场冰火两重
又一起!12月8日,海关总署官网显示,巴基斯坦进口1批冻白姑鱼的3个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今年以来,多地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物上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冷链”成为热搜词。进口冷链食品还能不能吃?冷链该如何把守安全关……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为保冷链安全,广东8月紧急上线“广东省冷藏冷冻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下称“冷库通”),初步实现全省冷藏冷冻食品靶向精准监管。12月,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上线,接入平台试运行的9个省(市)冷链食品首站进口量占全国90%以上,基本实现了全链条信息化追溯。
从严的监管、群众的担忧让跨境冷链运输受到冲击,但疫情催生的“宅经济”也使国内生鲜产品的需求激增。业内人士认为,如今冷链运输行业整体仍在高速发展,疫情使其暴露出的短板,正待行业、政府和企业合力解决。
跨境运输遇冷国内运输变热
“根据运输量变化,我感觉相关企业的销售量起码比去年同期低三分之一以上。”11月末,记者来到广州市品纳冷库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聂世月刚好送走一批企业储存的进口水产品。他承认,疫情对冷库生意影响很大。
今年以来,北京、大连、青岛市等地相继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的小范围暴发,调查发现,或与冷链食品密切相关。“冷链运输可能成为新冠病毒传播的新途径”这一观点不胫而走。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发文指出,冷链物流的安全已不能再仅仅关注温控,还应把对各种病毒包括各种传染病的检测和防控,加入全程冷链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但是,被严控的冷链运输行业,真的“冷”了吗?“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期。”深圳市生鲜冷链与城市物流协会秘书长闫志伟说,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冷链物流相关的企业注册量比第一季度环比上涨117%,相比去年第二季度同比上涨49%,第三季度全国冷库出租面积环比增加18.03%。”
今年,受“宅经济”影响,广东茂名荔枝热销全国,冷链的作用不可忽视。茂名荔枝产业园顺丰电商服务中心承担了果粒分拣、预冷降温等多重功能,外加航空速递的“闪电”速度,让荔枝能够“鲜”上餐桌。
闫志伟认为,冷链运输行业遭遇的“冰”与“火”,由跨境冷链物流企业与国内冷链物流企业分别承担。“短期内对部分企业造成冲击,但从长远来看,严监管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
而在遇“冷”的跨境冷链行业里,记者注意到也有乐观的声音。一家不愿具名的跨境冷链运输企业负责人称,目前市场销售进口冷链食品需要有卫生检疫证书、核酸检测的报关单、消杀证明等,极大降低走私冻品的生存空间,客观上增加了一部分市场容量。
断链依然存在冷库分布不均
在闫志伟看来,冷链行业遭遇的是阵痛也是契机,“但要取得更好发展,还得解决不少问题”。
在淘宝一家卖冰冻荔枝的网店中,记者关注到一则差评:“2日下的单,7日收到,打开后出现一摊水,荔枝全部都软软的,有的还破了皮,没敢吃,慎买。”
“根本原因是运输过程中发生了断链,没有实现全程冷链。”闫志伟分析,断链的原因很多,比如设备故障、人为关掉冷藏车冷机或快递员配送过程中操作不当。
此前,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绣春曾表示,目前,公路运输市场中很多企业还使用“冰块+棉被”的方式或者将普通车改装后从事冷链运输,使冷链物流运输环节出现“断链”问题,生鲜食品出现20%左右的腐损率。
闫志伟称,“冷链运输真要落实到位,腐损率不会这么高。据我了解,欧美的腐损率在5%左右,日本能达到2%左右。”而国内的冷链行业在近几年才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不规范的问题仍存在。
此外,高成本也是阻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河源连平是中国鹰嘴蜜桃之乡,年总产量达4.5万吨,但因物流成本过高,桃农难以搭上直播带货的“快车”。有桃农告诉记者,一箱5公斤装的鹰嘴蜜桃冷链寄往湖南要50元、到北京要83元,“一箱桃子的售价才120元”。
除运输外,仓储环节也需重金投入。民建广东省委员会在调研中发现,广东人均冷库库容仅为0.068立方米,低于0.085立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全省90%的生鲜农产品仍处于常温状态运输,其中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生鲜农产品产量虽占全省65%以上,但冷库数量仅占不到20%。
实现产地预冷落实国家标准
“要解决断链问题,最关键是实现产地预冷。”广东新供销天业冷链集团总经理、广东省冷藏行业协会会长黄邦郁说,产地预冷成本不低,只要一开始有投入,人们便会因为难以放弃“沉没成本”转而持续投入。田间地头有了冷库,农户不再急着销售,相对较长的储存时间也为产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材料,提高了附加值。
“因为行业利润率不高,客户一味想要低价格,监管若存在漏洞,难免有些企业会降低服务标准。”聂世月说。
此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冷链物流标准,但大多为推荐性参考标准,缺乏强制力。直到今年10月首个食品冷链物流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如果执法有效,将对物流运输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很大改观。”聂世月说。
除监管外,“贵”仍是行业和企业需直面的问题。“作为重资产行业,回收周期长,又是与民生息息相关,很需要政策支持。”黄邦郁说。政策方面也确有好消息,自2019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把“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作为补短板工程后,政府面向冷链物流行业发行了专债。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息公开平台显示,2020年广东发行两期期限为15年的冷链物流设施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分别是1.77亿元和7.165亿元,年利率仅为3.63%—3.37%。
规模化也是降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当前冷链运输行业集中度低,以广东为例,即使是排名前两名的企业,市场份额均不到5%。专家认为,要提升规模化,需树立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让有明显优势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
此外,行业还需提升专业度。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副会长王继祥称,很多人因冷链物流走热,贸然投资冷链企业,却搞不清许多生鲜蔬果对冷藏车辆的温度、湿度甚至气体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结果出现了冻伤、腐烂、失水等情况,造成了高成本。
在黄邦郁看来,冷链物流企业要达到明显优势、做到专业化和集约化,人才的配备是关键。“专业人才可避免巨大的试错成本。”
广东加码冷链溯源提振信心
在冷链物流布局方面,广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天眼查显示的全国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冷链”的3.5万余家冷链企业中,广东有近8000家,位列全国第一。
今年,广东仍在加大对冷链的投入,大项目建设也在加快。6月,广东提出到2022年供销公共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的冷库容量要达160万吨左右,并在3年内完成投资170亿元。11月,惠州、湛江、阳江等地均开始动工冷链物流项目。
黄邦郁认为,广东此举也是应对消费主体转移的积极举措。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出生的广东人,最看重的是新鲜程度,然后是味道,其次才是营养;但随着“90后”成为消费主体,食品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已变成安全、品牌和方便。
冷链物流的完善,也让新零售企业有望简化中间环节,依托信息技术倒逼上游提高品质和服务,甚至定制化生产,促进生鲜消费市场升级、农业产业转型。“可能以后买回来,洗都不用洗,直接加热就能吃了。”黄邦郁说。
当然,要提升消费者对冷链食品的信心,有效的溯源管理很有必要。广东不仅有企业自建的可追溯系统,更有覆盖全省进口冷冻肉和水产品的追溯平台。
企业方面,位于深圳的腾讯公司基于区块链技术,在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全程留痕的前提下打造了冷链食品可信追溯平台。该平台目前已在海南省、深圳市等地落地应用。
今年8月,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开发的“冷库通”已覆盖全省,要求冷库经营者及时上报库存和新出入库的进口冷冻肉、水产品信息,实现对全省冷藏冷冻食品的靶向精准监管。
●南方日报记者黄鸿基郜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