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连片示范 绘就岭南精美乡村
梅州市大埔县漳北村。
编者按
为充分展示广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实践与成效,讲好建设美丽乡村的广东故事。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评选活动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并在12月19日举行系列评选发布会,代表广东乡村建设水平的“高分生”揭晓。
历经一个多月,南方日报记者跟随实地考察组在全省进行深调研。我们深入村头村尾、田间地头,既观村容村貌,也看产业发展,既聆听基层干部的介绍,更问农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在此过程中,我们见证了广东以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工作强度、投入力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回答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我们始于足下,用脚丈量大地,用所见所闻写下了一份份有分量的调研报告,现凝练为两篇深调研报道,今日起连续推出。敬请垂注。
曾经脏乱差到村里年轻人都不敢带女朋友回村的清远市九龙镇活石水村,通过“三清三拆”等整治和建设,如今变成了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
在今天的广东,数以千计的乡村正在岭南大地发生着与活石水村同样的蝶变。3年来,全省上下靠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决心,靠着政府强力、基层助力的凝心聚力,农村面貌不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初显。
2018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发布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广东实际,印发《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举全省之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年轻人返乡创业,城里人进村度假。如今,广东以一批风貌突出的样板村庄,通过示范引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将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线成片,让村美人富两相宜的绿色发展新图景在全省乡村不断上演。
示范引领用一批样板村带动一批美丽乡村
盛夏时节,秀水生烟。梅州市蕉岭县石湖村禾塘湖面荡起层层涟漪,两旁古树苍翠挺拔,引来八方游客欣赏。
近年来,随着大力整治基础环境以及村容村貌的不断提升,石湖村已成为许多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祖先不见青檀园,青檀古树祖先栽”。古树古村,是石湖村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但随着时光流转,村中许多地方年久失修,甚至荒废。“以前大家都外出打工,乡村逐渐空心化,古树、古屋也没有人能管理。”村民江庆喜说。
石湖村并非孤例。在广东,许多乡村过去是看不见蓝的天、清的水,走的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于走在全国经济发展前列的广东而言,乡村建设成为了其“成长的烦恼”。
如何破局乡村发展,广东展示了自己的智慧与担当。
2014年,广东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派出多个省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奔赴浙江考察,确定了“先试点先行、后全域建设”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建设。
通过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建设,广东每年从粤东粤西粤北地市中遴选8个县,每个县按1亿元标准下拨省级财政资金,累计投入66亿分5批建成89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覆盖393个行政村。
为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广东把发展的眼光放到了珠三角地区,促进城市与乡村相融并进。2019年6月,广东在珠三角9个地市农村全面推进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园区、美丽河湖、美丽廊道建设。目前,珠三角地区全部村庄已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不仅如此,广东更是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全面推进“一十百千”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程,即在全省创建1个美丽乡村示范市,20个示范县、120个示范镇、1260个示范村,同时沿省际边界、沿高速铁路(公路)等重要交通线、沿重要旅游景区、沿城市郊区等“四沿”区域打造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
蓝图绘就,势如破竹。来自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广东全省154183个自然村已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自然村覆盖率达99.8%;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普及率达99%,标准化公厕改造普及率达95%;自然村配备保洁员和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覆盖率达99.8%。
“在提升乡村风貌的工作中我们注重示范引领,既符合先试点示范的一般规律,又对重点区域村庄提出更高要求。”广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表示,广东通过率先打造一批风貌突出的示范乡村,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一批样板村带动一批美丽村,推动全省乡村风貌持续提升。
真抓实干累计投入1600亿元建设美丽乡村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广东结合本土实际,按照系统规划,用专项资金保驾护航,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以前到处乱搭乱建以及垃圾。想整治,却没有资金来支持。”清远市九龙镇活石水村村民理事会理事长罗水波说,为了改变现状,当地政府给予他们财政支持,让他们“有钱办事”,让村里展新颜。
从2018年开始,广东省级财政计划10年累计投入1600亿元开展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目前已投入723.31余亿元。
能办事,更要能办成事。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一大课题,广东以“5个创新”,走出了一条本土化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创新利用大数据平台。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镇、村五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息管理系统,对全省2万多个行政村及所属自然村建档立卡,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20余项基础数据纳入平台管理。
——创新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2017年,广东省印发《关于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实施方案》,省级财政给每个省定贫困村投入1000多万元,累计投入341.55亿元,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目前,2277个省定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
——创新推动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出台《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农村100万元以下土建工程、50万元以下货物购买和委托服务项目,可由村级组织或农民工匠带头人承接自建方式组织实施,加快项目落地见效。
——创新运用主流媒体宣传。广东利用省内主流媒体,开展《乡村振兴大擂台》电视比武、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评选、人居环境小视频竞赛等,在全省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障资金。开展乡村振兴“万企帮万村”专项行动,引导1万余家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与村庄结对帮扶,企业累计投入村庄建设资金130多亿元。
干群合力美丽乡村建设装上自动化“引擎”
墩背村党支部书记梁秀犬这几年感觉“腰杆直了”。
站在墩背村放眼望去,喀斯特地貌的青山被云雾缭绕,休闲体育公园取代了过去的猪圈牛棚,健身游乐设施一应俱全,洁净的小径桂花飘香。村里的妇女成立了巾帼理事会,组成清洁志愿队,把房前屋后、村道两旁的垃圾杂草清扫得干干净净。
从脏乱差到示范村,乡村的蝶变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令到即改的。如何真正让广大农民动起来,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广东多方面发力做好人的文章,为美丽乡村建设装上了自动化“引擎”。
加大人才投入保证“有人办事”。在基层党组织实施“头雁”工程,从省直单位和市、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近5000名第一书记到行政村任职,把后备干部、拟提拔重用的干部选到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一线。
广泛引导村民“共谋其事”。为提升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广东探索在自然村一级成立村民理事会组织,组织引导农民群众在村庄规划、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管护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制定出台《支持村级组织和农民工匠承接农村小型工程项目指导意见》,支持农民工匠承接小型工程,深度参与乡村建设;实施“新乡贤”回归工程等,倡导新乡贤返回支持家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干群合力,上下同心,广东美丽乡村建设正按下“快进键”,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岭南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策划:严亮统筹:肖开润赵文君汤凯锋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韩安东黄进摄影:南方日报记者陈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