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站在新起点上,广东如何迈好第一步、夺取“开门红”至关重要。近日,记者奔赴广东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消费市场等经济一线,挖掘广东开局发展的鲜活案例,触摸广东经济蓬勃发展的“脉搏”。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经济一线看开局”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1月22日上午,在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挖掘机来回挥舞着臂膀,进行砂石回填。当天凌晨3时,经过近24小时的持续作业,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第七个管节(E7)顺利完成沉放对接。至此,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安装突破千米大关,实现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在“十四五”良好开局。

“十四五”期间,广东交通投资建设将更着重综合性和创新性,基本建成安全可靠、便捷畅通、高效智能、经济环保、创新开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8月首个超宽变宽管节沉放施工

E7管节作为项目首个天然地基管节,沉管基槽开挖后无需进行基础处理,管底为风化岩层,存在夹淤量大的风险。“我们沉管安装施工团队实时观测回淤情况,提前安排清淤工作,制定周密预案,全面落实应对措施。”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常务副总工程师宁进进说道。

在深中通道测量塔,经过精准计算的沉管三维动态实时滚动,为指挥员提供E7在水深近34米的情况,这是沉管隧道施工以来的最大水深。“E7的安装全程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表示,此前E3管节安装过程中,深中通道首次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主定位管节安装。E3管节的成功安装,成功验证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跨海通道工程中的实际效用,其精确度和可靠性均达到工程使用需求。

宋神友介绍,春节期间,深中通道各关键线路关键工点不停工,超过3000名建设者将留粤坚守建设一线。“我们将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以扎实的建设成果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按照计划,深中通道今年还将陆续进行管节沉放安装作业,预计今年8月进行首个超宽变宽管节沉放施工。

在另一端,深中通道桥梁工程也迎来开门红。1月21日,经过连续42小时的浇筑,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锚碇右幅第二层底板顺利浇筑完成,至此,西锚碇底板施工全部完成。西锚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中重力式锚碇,面积与17个篮球场大小相当,全部位于水中,施工过程中需克服水文气象条件复杂、海上原材料供应难度大、工序交叉施工组织等不利因素。下一步,深中通道将进行重达70万吨的锚碇主体结构施工。

交通建设投资着重综合性创新性

深中通道加快建设、黄茅海跨江通道全面施工、狮子洋通道正式上马……在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推动下,2020年,广东完成公路水路交通投资超2000亿元,创历史新高,为广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按照规划,至2025年,广东将基本建成安全可靠、便捷畅通、高效智能、经济环保、创新开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体形成“一核三网四圈”的综合交通发展格局:即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亚太地区最便捷的客货枢纽;构建高快速骨架网、高效率干线网、高品质基础网;形成四个交通“时空圈”,即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和五大都市圈内部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通达,湾区至粤东粤西粤北各市实现2小时通达,至周边省会城市实现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

“‘十四五’期间,广东交通建设投资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讲求综合性和创新性。”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梁立农介绍。

据悉,广东省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编制,首次将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和邮政等进行综合设计、综合规划,推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一体高效衔接。同时,面向未来,广东将大力推动新基建与综合交通体系深度融合,打造泛在融合的智慧交通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数字化,大力发展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系统。

梁立农建议,广东综合交通体系要智慧化,也要注重低碳化,加强研究绿色港口、绿色机场、绿色公共交通、绿色货运物流的发展,为“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力争在交通强国试点建设中走在前列。

南方日报记者袁佩如

通讯员粤交集宣岳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