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区域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发力?

近日,多名专家及省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东岸中轴聚集着港、深、东莞、穗四大核心城市,建议加紧编制湾区东岸中轴规划,尤其是完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向深圳城市中轴片区配置更多城际轨道交通资源,提速“轨道上的大湾区”,催动中轴的“中部脊梁”加速崛起,带动湾区东岸城市群加速联通,从而为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战略支撑点。

加速推进大湾区东岸城市联通融合

打开中国地图,以香港为起点一路北上,深圳、东莞、广州等数座超级城市群星闪耀,不仅构成了湾区东岸中轴线,更是大湾区发展的主轴经济带。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撰文指出:“东岸黄金发展线集中了大湾区最重要的城市、金融、物流、科技、信息、文化等经济发展要素,其经济总量占据了大湾区经济总量的80%以上,是大湾区的命脉所在。”

省政协委员聂竹青多年关注大湾区建设,在其牵头的27位省政协委员联名提案中,详细勾勒出了这条黄金中轴线的资源脉络:依托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为骨架,由南至北串联起深圳、东莞等市多个重要节点,承载华为、富士康等世界级企业;其中,位于深圳城市几何中心、由龙华与福田两区为主体构成的城市中轴片区,也正位于大湾区东岸中轴线的中心区域,向南联系香港,向北拓展至东莞,扮演着湾区东岸中轴线“脊梁”的角色。

聂竹青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以其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优势,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而加速推进湾区东岸城市群联通融合,挺起中轴片区“脊梁”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湾区东岸中轴片区建设从战略规划、创新要素聚集到城际交通等均存在不足,致使中轴片区整体尚未成型,“脊梁”作用不明显。

打通战略通道做实“中轴提升”

“挺起中轴中心片区‘脊梁’,带动湾区东岸中轴线整体联通融合”,基于这一战略考量,聂竹青等政协委员提出了“中轴提升”的理念。

一方面,聂竹青建议,做好顶层设计,按照“合纵连横、南联北拓、承上启下、带动辐射”的设计思路,编制湾区东岸城市中轴规划,规划设计出一条深圳、东莞中轴线,将中轴的概念尽早塑造完整。

同时,他呼吁,从创新区域协调机制、创新产业合作和利益分享机制入手,由省层面统筹区域规划、建设和管理,出台财税分成、统计指标分享等相关政策,提升中轴片区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在提案中,聂竹青也特别强调了基础设施联通,尤其是城际快速交通网构建对于中轴提升的重要性。

具体而言,他建议,依托深圳北站、东莞南站两大门户枢纽,推动常龙城际在中轴片区北部鹭湖区块设站,打通多条对外高铁通道,建立与湾区城市的快速联系,打开中轴片区面向内陆腹地的联系格局。

其二,规划深广中轴城际轨道自鹭湖调整接入塘厦、松山湖,形成深港特别合作区、坂雪岗科技城、鹭湖科技文化片区、松山湖地区、中新知识城的直接快速联系,促进区域重大发展平台的互动协作,带动中轴沿线提质发展。

其三,推动深莞跨界城市轨道衔接,形成区域一体化轨道网络,包括优化轨道快线22号线的线位布局,南端东延至深港特别合作区,北段延伸衔接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强化轨道快线对城市重要功能节点的轴带支撑;轨道交通4号线东延至凤岗、衔接东莞轨道交通13号线的前期研究,形成与东莞市凤岗中心区的轨道直接联系。

“将中轴片区纳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完善区域互联互通交通体系,谋划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干线通道等战略性交通设施的规划布局,是当下中轴提升最为务实以及迫切需要落地的。”聂竹青强调。

南方日报记者吴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