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盘棋”推进教育扶贫工作
在湛江市徐闻县北莉小学,校园硬底化改造工程解决了每逢大雨该校师生只能卷裤腿涉水而行的难题。图为北莉小学课堂上,孩子们在认真听课。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摄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张崇新正踏实地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
“从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文葵村考进大学,政府多年的资助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张崇新考上大学后,家中的变故导致生活一度窘困,但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得以专注学术。
“谢谢大家的帮助,我又能继续读书了!”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邹阳德真小学学生小鸿因患重度脊柱侧弯,无法站立和行走,几十万元的手术费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在政策和学校的帮助下,小鸿克服困难重返校园,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
自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长期聚焦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盘棋”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加强教育扶贫工作,坚决不让一所学校、一个孩子掉队。
22亿元
乡村学校旧貌换新颜
“这3年,宿舍的热水系统完善了,球场安装了夜灯,校园越来越美了。”走进韶关市南雄市黄坑中学,昔日两栋危楼变成现代化综合楼。站在楼上向南望去,10名小球员正在标准足球场上进行训练。从几年前面临学生流失,到如今奋力打造粤北农村现代化特色学校,黄坑中学从教育扶贫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而在湛江市徐闻县和安镇北莉小学,校园硬底化改造工程竣工,解决了每逢大雨师生只能卷裤腿涉水而行的难题。
从2018年起,省财政连续3年共投入22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公办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每生每年350元,直击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难点痛点。
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帮助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样重要。
“现在,学校体育、生物、美术老师都配齐了,师资结构更合理了。”梅州市五华县双华中学校长胡剑辉说,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保障了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此外,广东推行“上岗退费”政策为农村中小学补充合格教师。2018年10月起正式上调退费标准,研究生每人每年1.2万元,退费5年;本专科生每人每年8000元,其中艺术类(音乐、美术、舞蹈)、特殊教育专业每人每年1.2万元,本科、专科分别退费4年、3年,至今为农村学校补充5万名合格教师。
163.9万人次
建档立卡学生获56.3亿元补助
“助学贷款不仅是经济上的优惠,更是精神上的鼓舞。”岭南师范学院2017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潘小红是建档立卡学生,她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得以顺利上学。现在,她利用暑假在资助中心担任志愿者,为更多学子宣传资助政策,传递爱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广东积极构建立体资助体系,在精准资助建档立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等政策的实施上效果显著,为贫困学生织起一张又大又密的助学网络。
13年来,省教育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合作已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5.95亿元,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8万人次。仅2016年秋季学期至2020年春季学期,广东共补助建档立卡学生163.9万人次,发放补助资金56.3亿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省大中小学实施网上教学,但网络支持和电子设备成为很多家庭困难孩子学习的“拦路虎”。
一场暖心的纾困助力,确保了学生不因贫困而掉队:省教育厅联合扶贫、广电、通信、邮政等多个部门,3天时间筹措近万台平板电脑。3月2日线上教学开始前,在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中,共有9262名建档立卡的初三、高三学生拿到平板电脑,顺利上网课,并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免费办理提升宽带业务,建档立卡学生每人每月免费获赠30G流量包。
110万人
粤东西北职教学子脱贫
“我们正在培养粤菜师傅‘新苗’,一个学生找到出路,就是为一个家庭找到出路。”在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30多名来自粤东西北地区的少年正在厨房里忙碌,端出了一碟碟正宗粤菜,展示他们3个月来粤菜技艺培训的成果。
广东是全国职业教育规模最大的省份,通过开展“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造血式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学子学一技之长,闯一番事业。
从2008年起,广东省属和珠三角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安排不少于30%的招生指标,专门招收粤东西北地区学生尤其是农村家庭学生就读,每年安排招生计划近10万人,毕业后优先推荐至珠三角地区就业。
这一举措,一方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加快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另一方面有效转移带技能的农村新增劳动力,加快粤东西北农村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至今,广东已实现“转移招生”约110万人,大部分毕业生留在珠三角地区就业。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教育,帮扶贫困地区职校建设也是扶贫工作重要举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对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展开精准对口教育帮扶,取得了显著的帮扶成果。
一线案例
“我将常怀感恩之心,
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
“幸运、感恩!政府了解我的情况之后,给我发放助学金、免除我的学费,让我可以继续学业。”罗定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张秀林家中有五口人,仅靠父亲一人务农维持生计。如今,她不仅依靠各项资助资金完成了学业,还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广州站稳了脚跟。
多年来,广东教育系统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任务要求,坚持实施扶志向、扶学业、扶生活教育“三扶”工作,为贫困学子点亮未来路。
扶贫必扶智,广东全面立体资助贫困学子的感人故事正在持续上演。
“每逢寒暑假,我的孩子就去打工,进喇叭厂做流水线工、到小餐馆当服务生……”梅州市丰顺县丰顺中学的老师在家访时了解到,该校学生小婷为了攒学费,在假期里每天打工10小时。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她曾数度产生退学的念头。
经学校上报被认定为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后,小婷申请到了国家助学金与营养补助金,学习、生活支出得到了基本保障。自此,小婷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为大学梦而努力学习。
“学习是我唯一的出路,有了扶贫工作组的鼓励和支持,农村孩子也可以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梁朝森2020年高考考了629分,是肇庆市封开县高考理科总分第一名。据悉,梁朝森家是建档立卡低保户,政府部门通过教育补助、低保政策、产业帮扶等脱贫攻坚的工作措施,消除了梁朝森对学费问题的担忧。
而在梅州市平远县,拼劲十足的女孩刘惠在父亲病故、家庭经济困难的重压下,考出了全省文科第71名的好成绩,被复旦大学社会科学试验班录取。她用知识改变命运,从小村庄走进繁华大都市上海。
“我的一路成长,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保驾护航。”刘惠向未来许了一个承诺,她将不辜负期望,常怀感恩之心,在更高的平台上搏击长空,自己受助于社会,当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
在各项有力的资助政策帮扶下,广东贫困学生在升学求学的道路上少了后顾之忧,“知识改变命运”的崇高理想也纷纷得以实现,并引导他们养成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到期贷款结清率为98.72%,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到期结清率为99.99%,国家助学贷款实现了健康良性运行。
南方日报记者姚瑶实习生刘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