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提升、振兴、传播、双创、融合”六大行动计划将成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头戏”
步入新的一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日前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广东非遗保护将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则,重点实施“强基、提升、振兴、传播、双创、融合”六大行动计划,力争广东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广东非遗保护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办法》已于去年8月正式实施。《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已完成征求意见。《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评估指标(试行)》《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管理办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章程》等制定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广东还建设了有力的非遗保护保障体系。自2016年以来,广东省提高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补助标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3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十三五”以来,广东省级财政共拨付非遗保护经费约3亿元,传承人工作条件明显改善,大批代表性项目得以有效保护,传承活力大幅提高。
在传统工艺振兴方面,广东近年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新造物”年度优秀案例评比活动,联合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发动和吸引社会资源对入围案例进行后续孵化。去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广东推出“首届非遗购物节”,开设“广东美好生活非遗馆”,刺激疫后文旅消费。
2020年也是广东非遗传播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非遗少年说”首届广东非遗青少年演讲展示活动的举办,吸引到超过44000人次参与。
非遗与旅游融合正成为岭南大地的新热潮:去年8月,国内首条非遗街区在广州永庆坊开市,成为广州网红“打卡点”;“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入选首批“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线路名单;广东还启动开展“全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策划工作,推出首批3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涵盖广州、潮州、汕头等8个地级市。
步入“十四五”开局之年,“强基、提升、振兴、传播、双创、融合”六大行动计划,将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头戏”。
其中,非遗“强基”行动计划,指夯实广东省非遗保护的建章立制、档案管理、项目管理和传承人管理等基础性工作;非遗“提升”行动计划,指加快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对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运行进行常态化评估和动态管理。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则以工作站为抓手,探索传统工艺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传统工艺传承和再创造能力,推动传统工艺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要。
广东还将推出非遗“传播”行动计划,依托优秀非遗代表项目,积极开展非遗教学实践、展示展演和体验活动,加强境内外非遗交流合作;推出非遗“融合”行动计划,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总体工作思路,活化非遗资源,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非遗“双创”行动计划,推动非遗在人民群众的当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岭南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活力。
下一步,广东一方面继续夯实非遗保护的建章立制、档案管理、项目管理和传承人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将通过激发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提升广东非遗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讲好广东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通讯员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