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回到广东的第二天,正是元宵佳节,钟奕苑终于可以和家人好好团聚。作为省自然资源厅驻广东丰顺大罗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一年时间里,钟奕苑与家人聚少离多。

驻村5年多,钟奕苑和扶贫工作队的同伴给这里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大罗村不仅诞生了全省首个拆旧复垦项目,还以发展林下经济为突破口,村民们端起“生态碗”吃上“绿色饭”。

遍访7个自然村8万多公里

大罗村位于梅州丰顺汤西镇西南部,四面环山,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是广东2277个省定贫困村之一。“一个月内要熟悉大罗村的整体情况,难度不小。时间紧、任务重,路难走、无产业,人外迁、力量散。”这是钟奕苑对大罗村的第一印象。

为了尽快掌握大罗村的“第一手资料”,摸清脱贫攻坚“家底”,钟奕苑借助广东“一村一镇一地图”工程,会同村“两委”干部逐户开展精准识贫工作,对收集到的家庭成员、收入、就业、健康状况和产业发展意愿等信息,熟记于心。并对每个自然村的地形地貌、山水田林路的地名地址进行了标注。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朱晓武说,为了加强扶贫的技术力量,省自然资源厅先后选派10名优秀干部驻村扶贫,近280余人进村参加扶贫活动,唯有钟奕苑一人参加两期驻村岗位,从未离队,保证了帮扶工作的延续性。

5年多来,钟奕苑把汗水洒在了大罗村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遍访7个自然村8万多公里,穿坏胶鞋13双。

“谁家几口人?都是啥情况?他比我们村民还清楚。”在钟奕苑动员村民开办的兄弟农家乐饭店里,55岁的老板黄冬春佩服地说,钟奕苑来村里不到一个月,就完全掌握了村民们的住址信息和家庭情况,就连偏僻分散的几户人家也了如指掌,是地地道道的“活地图”“雷达眼”。

引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贫困户黄瑞林清楚地记得,那天钟奕苑骑着摩托跋涉17公里山路,敲响了家里的门。

“我在县城给你找到一个店铺,线上、线下销售大罗土特产不成问题。”还顾不上清理身上的泥土和雨水,钟奕苑就兴冲冲地一边说一边从挎包中拿出了自己画的草图。

随着对村里的了解更加深入,钟奕苑得知,有些贫困户想要做点小生意提高收入,他就想方设法帮他们筹集启动资金、找销路,通过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消费扶贫模式,拓宽涉贫农产品销售渠道。

然而,要真正拔除穷根,打破僵局,还是要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引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引进什么产业?如何引进?在一次次的走访调研中,钟奕苑听说村里有一位在东莞经营养蜂场的养蜂高手。通过牵线搭桥,林下蜜蜂特色养殖项目在大罗村顺利落户。目前养殖有200多箱华南中峰,建了浓缩车间和冻库,并建立起了一个标准化示范蜂场。

“我们还会不定期邀请中国养蜂学会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指导贫困户养蜂。这位外出的养蜂‘高手’也把户口迁回大罗本地了。”钟奕苑欣慰地说。

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

如何用足用活土地政策,拓宽脱贫攻坚资金来源,激活大罗村土地要素,释放发展活力,一直是钟奕苑反复思考的课题。

由于涉及到土地,涉及到资金分配,在项目筹备阶段,钟奕苑就在思考如何稳妥推进这项工作。

“要把项目一一拆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要耐心地跟村民进行解释,万一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不好的影响。”为此,在项目实施前,钟奕苑几乎把岳潭村小组村民的门槛踩烂了,向岳潭村小组理事会、村民代表详细说明项目的相关内容,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

2018年12月12日,大罗村岳潭拆旧复垦项目指标在省复垦指标交易平台成功交易,成交单价为50万元/亩,交易总金额达2154.05万元,成为全省首宗拆旧复垦指标交易项。“有了资金保障,我们对村子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和底气!”大罗村委会主任激动地说。

到2020年,该村村集体经济增长到36.4万元,比帮扶前增长了8.3倍,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227人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南方日报记者黄叙浩

通讯员祝桂峰黄勇郭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