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创新驱动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热词。

翻阅超7万字、厚142页的规划纲要草案,创新驱动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规划纲要草案核心的重大战略任务涉及17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位居前列;规划纲要草案还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国家对创新驱动高度重视,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更加鼓励我们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与会代表委员信心满满,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关键词创新企业技术

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制

形成宽松学术氛围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如何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委马光瑜建议,明确大型国企的创新主体作用和责任,把技术创新作为对大型国企的明确要求落实到企业具体的管理中;科技等部门制定“卡脖子”技术清单和未来技术发展清单,大型国企特别是央企制定实施本企业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进行科技攻关;科学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自主创新绩效评价纳入大型国企负责人业绩考核机制中;建立以鼓励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根据各职位价值贡献及承担风险责任大小,合理制定不同岗位的薪酬标准和创新成果股权比例。

“还可以由大型国企主导,提出研究课题并提供经费,招揽大学和科研机构来研究,并带动促进中小微创新企业成为新的创新来源,从而形成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的融合创新和产学研三方的紧密结合,把科技创新的力量壮大集聚起来。”马光瑜说。

加大对创新驱动的投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让韶钢尝到甜头。全国人大代表、宝武集团中南钢铁有限公司总裁李世平举例说,韶钢从一家濒临破产的特困企业,一跃成为集团内的标杆企业,秘诀就在于:以科技创新,打通钢铁行业低碳发展路径。

“作为石化产业从业者,要继续瞄准国家战略,在装备和科技应用上不断创新。”全国政协委员,中海油服湛江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郝振山说,海洋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属于典型的“卡脖子”技术,“十四五”期间要继续加大投入,实现关键技术的自立自强、自主创新,才能支撑海上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

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的协同创新不可或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陈广浩建议,进一步建立院省协同创新监管机制,院省共同设立专门的重大平台建设协调管理机构,负责重大平台共建工作协调推进和日常监督。同时,进一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合作攻关力度,注重对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的研发投入,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还可以建立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不同的评估体系,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形成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让各类创新主体各司其职。”陈广浩说。

保护知识产权必不可少。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苏工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苏荣欢建议,进一步推进高价值知识产权的挖掘和培育,以产业技术发展核心问题为焦点,有目的地组织研发和专利布局。

关键词强化战略科技

发挥高端创新平台作用

带动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一些竞争领域涉及国家发展和安全特定目标,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动权。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在提案中建议,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他说,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等高端创新平台作用,增强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引领带动。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教授刘昕看来,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基础研究实力和前沿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他建议构建一个符合国际要求的,包括环境、规则、标准、机制等软环境基础条件的国际化创新枢纽,形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吸引和集聚顶尖创新人才,为香港经济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不仅要解决‘有无’问题,更要解决‘好坏’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建议,支持深圳建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加强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填补国防科研平台空白。

关键词激发人才活力

打造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让人才更有归属感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副校长王雪华在提案中建议,各级地方政府要打造优质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立重点人才联系机制,通过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围绕人才需求,帮助人才解决紧迫难题,如帮助解决子女上学、医疗健康、家属就业等方面困难,让人才更有归属感。

“我国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对民营高科技制造企业这一创新主体提供精准的扶持政策,为他们做强做大培育更好的创新土壤。”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认为,对民营高科技制造企业扶持的一大关键在于出台好政策、助企业引人才。他建议,制定税收优惠、人才认定等方面专门政策,鼓励民营高科技制造企业积极引进国际高端科技人才。

如何帮助技能型人才快速成长?全国政协委员、茂名石化首席技师张恒珍认为,要更加重视产教研、政校企深度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支持引导企业深化人才培养、使用、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发明专利成果权益分配机制,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工程,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技师学院装备制造系副主任杨珍建议,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共享公共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以此满足产教融合的实训需求。同时,建议以省产教融合发展基地为平台,推动“校企共同体”建设,并由公共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对接、评估当地智能制造产业对技能人才水平的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口人才。

南方日报记者祁雷尚黎阳谢庆裕王彪陈伊纯昌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