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锻造美好生活
茅洲河水质好了,皮划艇队员们如愿回到深圳训练。南方日报记者吴明摄
放眼南粤大地,一幅全面小康的精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从深圳茅洲河整治、广州永庆坊更新改造,再到佛山顺德村级工业园的“腾笼换鸟”,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土地产值提升,高质量发展正让生活的方方面面变得更加美好,人民群众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条河的重生划艇队家门口有了练习场
“在外面训练那么久,今年终于可以回家啦!”深圳市体工大队大队长夏哲顺高兴地说。以前深圳河涌水质不好,皮划艇、赛艇等水上项目常年在肇庆和广州等地训练。如今水质好了,今年体工大队30多名水上运动员将首次回到深圳开展训练。
“20多年前,我们骑自行车上学经过茅洲河,都要捂着鼻子。”居住在茅洲河附近的陈浩斌对此感受深刻,“现在河水干净了,附近的居民都乐意到这里来散步”。
陈浩斌是燕川社区的社区河段长,每周至少要巡河两次,如果发现污染,就要在河长手机APP上报。“现在巡河的时候,已经很少发现污染问题了。我认为,小康生活不仅仅是老百姓有钱了,生态环境变好、身体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以前是掩鼻而过、背水而居、闭窗而眠,现在是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鸥鹭齐飞。”深圳宝安区委书记、宝安区总河长、茅洲河(宝安段)区级河长姚任表示。4年来,宝安区全面落实“河长制”,投入400多亿元,新建污水管网4000多公里,还清了过去40年的环保欠账,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三升一降”——2019年日均处理量较2018年同比增长94%,进厂水浓度大幅提升,出水水质不断提升,污水处理系统水位下降。
沿着茅洲河河岸步行数分钟,便能走到燕罗湿地公园。风车草、美人蕉、金鱼藻……在湿地公园,500多种植物繁茂生长。
如今,站在同一段河岸边,夏哲顺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心情。经过治理,茅洲河迎来了重生,已经成为深圳人的骄傲,也圆了他要带队伍回家训练的心愿。
一个街区的蝶变永庆坊“逆生长”添新活力
“我在恩宁路住了40多年,最近几年变化大得我都快认不出来了。”跟随恩宁路居民黄树清的脚步,记者走进了永庆坊。如今这里沿街商铺林立,周边巷弄里原本破败不堪的旧民居面目一新,街坊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利了。
广州永庆坊是依托荔枝湾涌形成的一片聚落,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下厚重的文化积淀。但随着岁月流逝,这里一度成为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辖之一,亟需改造更新。
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一向是个棘手难题,往往一改造就变了味。做好这项重要民生工程,不仅要更新城市面貌、发展产业经济,更要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给居民带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惠。
作为全国深入探索“三旧”改造的先行城市,广州有新思路:通过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为骑楼古巷注入年轻的生命力,让这个街区完成蝶变,更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腾挪出空间。
不同于老城发展“推倒重建”,永庆坊创新采用“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微改造城市更新模式,公开招商引入万科集团改造、建设和运营,给予其一定年限经营权,期满后再移交荔湾区政府。
广州市荔湾区住建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表示,老城区有很多碎片化的空间,如果通过5G等新技术串联起来,会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民宿、文创、小型科创企业等产业,也非常适合在老城区发展。
街区的环境变好了,也聚拢了更多的人气。
在改造过程中,不少街坊选择对原有住房进行修葺,继续居住在这片熟悉的街区。黄树清一家就是其中之一。“我家的老房子里里外外都翻新了,住起来舒服很多。恩宁路道路平整,每天都打扫得非常干净;商圈发展起来,我们的生活配套更完善了,附近很多居民也找到了离家近的工作。生活在这里,心情好了,身体也健康了。”黄树清说。
一个工业园的再造污染少了村民收入翻几番
从出租土地到出租厂房,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环境污染减轻了。现在就盼着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在位于佛山顺德龙江镇西南部的新华西村,一片片老旧的厂房被推倒,一批高标准的厂房、写字楼即将拔地而起。
这是顺德村级工业园改革带来的新气象。龙江镇打造的一个超千亩现代化主题产业园中,就有近800亩土地来自新华西村。
改革开放初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蓬勃景象奠定了顺德民营资本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的工业强区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为数众多的村级工业园却逐渐成为历史的包袱,土地“挂起”现象严重,土地权属复杂、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交织。“这些工业园占用顺德已投产工业用地面积的70%,却只贡献了4.3%的税收。”顺德区委常委、顺德区村改办主任梁伟沛说。与此同时,这些工业园区也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了污染问题。
通过村级工业园改造,顺德在土地上做了一套“加减法”。
减少的是落后的产能与环境污染。截至今年6月10日,顺德全区382个村级工业园已有141个园区321个项目启动改造、108个在建工程项目,累计完成土地整理40258亩、新建厂房1145万平方米、整改落后风险企业8003家。
增加的是有限土地上的产值和村民的收入。就在6月11日,顺德公布了全区十大超千亩现代化主题产业园建设扶持办法、入园标准政策等,提出未来3年区镇两级将投入资金超40亿元扶持入园产业项目和园区建设。产业园主题涵盖了5G、人工智能、智能装备、智慧家居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有不少还是新基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被更加集约节约地利用,单位土地产值、产业附加值也大大提高。
村民们过去单纯靠出租土地获得收入,租金并不高;如今通过村改建成高标准厂房再出租,租金实现了成倍增长。
南方日报记者黄叙浩王彪
一线探访话小康
以人民群众是否受益检验高质量发展“成色”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迈向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变成现实,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朝着这个目标,近几年来,广东各地结合各地实际,摸索出卓有成效的举措,交出了一份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广州永庆坊通过城市更新微改造,打造一段沉浸式的文化旅游线路,为这片老城区重新找准定位,注入充沛发展动能,同时也极大改善了周边居民生活环境,聚拢了人气,留下记忆、留住乡愁。
佛山顺德通过村级工业园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引进能耗更低但附加值更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土地产值,减少环境污染;村民从出租土地变成出租高标准厂房、写字楼,收入提高了,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对未来也更有盼头了。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广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不断变成现实。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否受益,是检验高质量发展“成色”的主要标准。时间来到2020年,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这样一个关键节点,如何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收获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惠,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指数,广东未来的表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