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农村改厕一张图”入选全国“厕所革命”十大典型案例
珠海市已建农村公厕484座,完成标准化公厕改造148座。图为珠海斗门南门村公厕。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
在奔向小康的路上,小小厕所,映照着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深切期许。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
“以前的厕所破旧,使用起来不方便。现在干净多了,还省心。”家住珠海市斗门区斗门村的谭洁英夫妇都是残疾人,得知户厕改造有补贴奖励后,立马就报了名。
刻下民生情怀的“厕所革命”,让农村居民过上了宜居生活。
龙船脊、镬耳墙、青砖墙、白墙灰瓦……在珠海南门村,旅游广场上一座岭南风格的旅游公厕古色古香。
设施完备、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公厕,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潜能。“现在收入比以前提高好多喽。”今年端午假期期间,南门村村民赵燕玲赚得乐开了怀。
小厕所,大民生。细微之处的小小厕所,成就了小康生活的真切与恢弘。
村庄换新颜▶▷
污水净化让古井“回春”
盛夏,正是岭南水乡最美的时节,位于珠海市水源保护区内的斗门莲洲东湾村,荷花绽放、千姿百态,恰似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乡村画卷。
东湾村,是近年珠海迅速火起来的赏荷胜地。然而,就在几年前,这样的荷景却被污浊的臭水阻隔,村民避之唯恐不及。
“村里有30多户人家,这几年逐渐盖起了新房,但当时一些陋习改不过来,未经处理的粪便直排水沟,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村居环境。”东湾村党支部委员余昔筹说,小小厕所成了一个涉及村庄治理的“大民生”问题。
“为有效解决粪污的‘出口’和利用问题,从2018年起我们将东湾村的‘厕所革命’与污水管网建设相结合,探索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将厕所污水和粪便从之前的污染源转化为了现在的资源。”余昔筹说。
正说着,余昔筹将目光转向村庄北部一处方圆近4亩的人工湿地。“实际上,这个人工湿地是我们村的一处厕所污水收集点。”余昔筹介绍,“在这个人工湿地底部,藏着一个12平方米规格的化粪池,它们连通到地面的污水净化池,组成总占地三亩的巨大滤网。”
这套地下工程,不仅为东湾村的厕所污水除去“污名”,还给村民带来了意想之外的惊喜。人工湿地投入使用后,东湾村内古井“回春”。“井水一改以往的浑浊,水质变得清冽甘甜。村民打水饮用,让沉寂多年的‘山泉烹茶’传统得以回归人们的生活。”余昔筹说。
生活换态度▶▷
村民“擂台比美”赛宜居
实际上,农村污水处理要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并不容易。
“从2018年全域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开始,我们就定下一个目标:经过处理的农村污水,最终水质要达到一级B的净化标准。”珠海市斗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孝雄说。
要实现这一目标,户厕改造是第一关。
2018年,珠海市采取政府财政全包的形式,鼓励农民自建改造厕所的积极性,其中斗门区以“先建后奖,验收达标”的原则,明确改厕的农户可获得最高4000元的奖补资金。
“在实地验收时,除了满足如厕‘不暗、不湿、不臭’的要求之外,粪便处理无害化也是决定奖补能否到账的重要因素。”刘孝雄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标准,户厕改造容不得马虎。
“如今在农村,家家有私厕、户户建有三级化粪池、厕所污水有收集,最终在生物净化后排出的水质才能达到一级B的净化标准。”刘孝雄说,两年间,斗门区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共帮助5016户农户完成了户厕无害化改造。
一系列落到实处的政策激励,刻下民生情怀的小厕所,正在推动珠海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迎来美丽的变革,走出人居和美的发展新路。
“没想到人居环境整治这点事儿让我们得了这么多实惠。”家住珠海莲洲镇莲江村沙湾84号的周光明,因为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中表现优秀,被评为“人居环境五星家庭”,并拿到1000元奖励。
“人居环境五星家庭”评选机制搭建起了家庭之间比美评优的“大擂台”。如今,周光明所在的莲江村还在珠海全市率先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通过“定时收集、源头分类、积分奖励、就近处置”模式,让村民自发地参与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中。
发展换方式▶▷
美丽乡村激活新经济
在农村“厕所革命”推进两年后,农村公厕已经成为展示珠海乡村风貌的一扇独特窗口。
龙船脊、镬耳墙、青砖墙、白墙灰瓦……在珠海斗门镇南门村,旅游广场上一座岭南风格的旅游公厕特别引人注目。
“我们对部分景区公共厕所外立面进行了重新设计改造,景区厕所和当地文化融在一起成为特色,如接霞庄的宋式文化风格,莲江村的岭南广府文化风格。”刘孝雄说,景区周边沿线的公厕按照三星级旅游公厕标准进行升级改造,部分还设立单独的“第三卫生间”、残疾人和老年人辅助设施。
设施完备、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公厕,不仅方便了游客,还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潜能。“现在收入比以前提高好多喽。”今年端午假期期间,南门村村民赵燕玲一大早就在家门口支起了帐篷,摆上自制的芝麻糊、双皮奶、茶叶蛋等,时不时招呼游人驻足品尝。赵燕玲说,得益于村居环境的改善,现如今村里游人络绎不绝,“生意好得不得了”。
顶着“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的莲洲镇石龙村,则向“民宿经济”发力。在石龙村1.3公里的民俗街上,100多栋白墙黛瓦的岭南古民居和仿古建筑鳞次栉比,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风情。
“这就是我们重点打造的民宿一条街,现在已经有企业租用了20多个农家庭院开发民宿旅游。”石龙村党委书记李悦强说,“曾经以种植苗木为生的石龙村,现在还引进了一个大项目。”这个“大项目”就是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总投资约30亿元。
“项目首期有望在今年建成开放,届时村集体收入将达到400多万元,拉动村民走向产业兴旺的振兴路,实现跨越小康的致富梦。”李悦强说。
■记者观察
丈量小康生活的一把标尺
厕所问题是民生需求中的重要一环,关系着绿水青山,也关系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更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
在珠海,在广东,用来丈量城市建设和乡风文明的标尺,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是居民身边一座座小小的厕所。从2018年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至今,珠海市已建农村公厕484座,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6%。2019年,经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全面遴选核查,珠海斗门区被评为全国“厕所革命”十大典范案例。
自然、美好的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对城市人回归自然、感受慢生活,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等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既是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乡村发展动力、活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生需要,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补齐短板、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恰恰是厕所的细微,才让全面小康社会变得触手可及,变得愈发真切。
南方日报记者林郁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