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水稻轮种让梅州平远社南村走上致富路
社南坪湖精准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农户在采摘烟叶。南方日报记者吴明摄
时值正午,太阳正烈。在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社南村坪湖精准扶贫产业基地内,贫困户潘锡圆正忙着除草、施肥、掐掉多余的烟笋。
“今年我们已经采收过4次烟叶了,品质都还不错。”潘锡圆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都到产业基地的烟田劳作,日工资有100元,这是他家一笔重要的收入来源。
由仁居镇和帮扶单位广州南沙区东涌镇共同探索发展产业扶贫的产业基地,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利用仁居镇社南村坪湖村小组垦造水田项目200余亩农田和精准扶贫项目资金,共投入帮扶资金96.25万元,建成仁居镇坪湖精致高效农业,带领村里19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结合当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以扶贫产业基地为中心,辐射全村,带动农户共同发展,仁居镇正形成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格局。
产业扶贫▶▷两个基地带动村民创收
走进社南村,放眼望去,小桥流水,黛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在社南坪湖精准扶贫产业示范基地,进入采摘时节的烟叶翠绿带黄,叶片肥厚壮实。
该基地不仅让贫困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着力解决本地富余劳动力就业。与潘锡圆一起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曾凤兰便是其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家里的3亩地租给了合作社,平时农闲时间自己也在这里做工,除了每年有2000多元租金收入,还有一份工资收入。
社南村有1000多亩耕地,离圩镇不过2公里,怎么就成了贫困村?“症结就在产业弱。”从广州南沙区东涌镇来到平远县社南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邹创智花了数月时间挨家挨户走访。由于缺乏科学的产业培育,耕地零散,社南村人是“空有力气,没处挣钱”,村子渐趋空心化。“以前全村只有一个小水电站,每年分给村集体才2000元。”
脱贫需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于是,邹创智找上了村里的养牛大户,投入扶贫资金20万元建成社南养牛产业基地。2018年,又投资21万元建成社南坪湖精准扶贫产业示范基地,盘活200余亩复垦农田发展烟稻渔产业。
“种地不是不挣钱,关键要看怎么种。”邹创智告诉记者,合作社利用闲置的田地种植晚稻,实现烟稻轮作。合作社种植烟叶赚得盆满钵满,农户将土地流转出来实现增收,这种双赢局面归功于合作社的内部精细的管理。
目前,通过“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两个基地共带动80余户村民参与,通过产业扶贫分红为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元,同时优先聘请贫困户就业。
烟叶生产不仅让群众拿上了土地工资、村集体经济壮大,通过配套工程的实施,也改变了该村的农业基础设施。汩汩清流流向了农田,在附近插秧的村民都会歇下来洗洗,“以前这里都是杂草,水大部分都在水沟里耗掉了”。
消费扶贫▶▷农产品走向大湾区餐桌
社南村必经的S334线,是平远最早的一条公路,也是平远的跨省通道,民国时期粤赣两省的商贸路。沿着这条路往前再走,就是江西省寻乌县吉谭村。年久失修的老路,成了社南村走出大山的障碍。
“我们正准备把村口的道路修好,从5米拓宽到6.5米,水泥路面升级为柏油路面,以后货车载农产品就好走了。”邹创智说,争取把它重新修成致富路,把农产品卖到江西去,卖到大湾区去。
“我们对农产品统一设计包装,充分发挥帮扶单位东涌镇政府作用,以消费扶贫方式推销给南沙区各单位、超市等。”邹创智说。他们还通过东涌镇承办的种博会、农业推广节等大型活动,大力推广仁居镇的特色产品。
平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远自上世纪80年代便有稻田养鱼的传统,慢慢发展为如今的田间实施“稻鱼共生”“荷鱼共生”项目。“这种模式可谓‘一举多得’。一是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种植、养殖有机结合互促,使水田综合收益提高一倍多;二是保障食品安全,稻鱼共生形成绿色生态循环,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及施肥。”
这两年,社南村修了不少路:先是为4000米村道硬底化改造,接着为3600米村道点灯“亮化”,然后帮全村19户贫困户把家门前“最后一百米”打通了。据邹创智介绍,全村先后投入240万元建成休闲文化广场、居家养老中心和公共厕所等,实施水圳道“三面光”建设和道路改造,为贫困群众改善生活的同时,夯实了脱贫致富基础。
扶贫扶智▶▷共同走上脱贫之路
贫困户杨秀红的家在社南村的一处山坡下。原来的土墙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已经刷上了白油漆,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通过全家努力,去年杨秀红一家年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达到脱贫标准。
今年二十出头的杨秀红,本应是青春的年华,却因为亲人的不幸离世压垮了她瘦小的肩膀,导致其意志消沉。得知杨秀红的消息后,邹创智及时与其取得联系,给予她支持和帮助。为帮助杨秀红就近就业,邹创智还为她寻得社南村扶贫专干的职位。一段时间后,杨秀红的工作逐渐进入正常轨道,还学习到了电脑技能。
“目前,我每个月的工资有4000元左右,家里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杨秀红告诉记者,她现在的扶贫专干岗位需要经常入户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状况。由于杨秀红本身就是贫困户,她更能够体会到贫困户的心理和实际需求,这对工作的开展也很有帮助。
在杨秀红和扶贫工作队的帮助和带动下,社南村19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大家一起走上了脱贫之路。
“贫困因人而异,扶贫也因户施策。必须帮助贫困户找到自身适合的、自己乐意做的行当。”邹创智说。眼下,社南村精准扶贫相对贫困户的日子越来越好,19户60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脱贫奔康路上“一个不少”。
攻坚亮点
由广州南沙区东涌镇对口帮扶的社南村,地处平远县东北部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社南村坪湖扶贫产业园全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基地产物轮作实行早造种植烤烟,中造种植优质水稻、高禾米,同时在田间实施“稻鱼共生”“荷鱼共生”项目,养殖禾花鱼,冬季种植蔬菜,严格遵循当地烟—稻—菜轮作规律,带动贫困户平均增收2500元。
成绩单
●全村先后投入240万元建成休闲文化广场、居家养老中心和公共厕所等,实施水圳道“三面光”建设和道路改造。
●各级部门共投入扶贫资金517万元。目前社南村已完成全村道路硬底化、建成村级公共服务站、居家养老中心等项目。
●社南村19户贫困户户均收入已由3356元增至1.5万余元,村集体收入增加近10万元。去年年底,所有相对贫困户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南方日报记者柳时强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