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能够测量包括马里亚纳海沟在内的高精度海底地形地貌。

◆配置了国内自主研发的缆控水下机器人,其最大下潜作业深度为7000米,超过了国际上科考用缆控水下机器人最大作业水深型号的6000米。

◆配置了1.3万米的地质钢缆绞车等操控支撑设备可用于深海采样。

◆配置现代化船载实验室,能现场进行多学科样品处理与分析,并与陆基实验室实现同步数据传输。

伴随着掷瓶礼(新船下水的一项仪式)“砰”的一声,7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在广州成功举行下水暨命名活动。“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出世一样,非常兴奋。我国科考船的建造水平今非昔比,‘实验6’号可与世界上先进的地球物理综合考察船、同吨级的综合科学考察船相媲美。”项目总工程师、曾多年担任科考船船长的蔡小阳言语中透着自豪。

新在哪里?

盛夏的羊城,烈日炙烤着大地。在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厂区,“实验6”号耸立在室外浮坞上,首次面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此时的蔡小阳像一名导游,带领大家从外至内认识“实验6”号:从船舶的结构与功能设计到船载操控系统、船载设备,蔡小阳都如数家珍。

“船头这个像水滴一样的鼻子,我们通俗地称为滴水鼻。”蔡小阳说,这种设计借鉴了海豚的身体构造:“海豚的游泳速度很快,但是由于它身体的线型很好,所以噪声少、气泡小。‘实验6’号的这一设计,可降低航行时的水噪声,能为水声学研究创造有利条件。”蔡小阳说,以前的科考船,更注重快速性,但往往忽视气泡下泄对船底声学设备影响,导致稍微在大一点的海况下,船底的声学设备就会因气泡影响无法使用,“‘实验6’号这次采用的线型,可以保证气泡下泄最优的路径,对船底声学设备的影响可达到最小。”蔡小阳说。

据了解,科考船一般利用大量声学设备对水体、海底底质进行探测,这些声学设备对水下背景噪声,尤其是水中的噪声源和气泡非常敏感,尽量减小或消除这些噪声,可大大提高探测精度。

船底两侧的减摇鳍也是“实验6”号的一大特色。蔡小阳介绍,就像鱼鳍一样,它能够减少航行时的横摇。但“实验6”号的减摇鳍较常规更大,减摇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应对恶劣海况,驶向深海。

在蔡小阳看来,“实验6”号可与世界上先进的地球物理综合考察船、同吨级的综合科学考察船相媲美。事实上,“实验6”号在多个方面国内领先,成为“国内首艘”:国内首艘以地球物理调查为主、兼顾多学科科学考察需求的中型远洋综合科考船;国内首艘采用国际上最新、最先进的混合冷却D型吊舱推进技术的科考船,推进效率高、可维护性好,易于满足水下噪声要求……

“它的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式服役后,将填补国内3500吨级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大力提升我国地球深部构造和深海大洋极端环境探测研究水平。”蔡小阳说,作为未来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舶之一,“实验6”号有望在20年内保持先进性,并且在国际地球物理综合考察船系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实力过人

海洋科学考察船一直都是人类认知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探测与研究海洋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平台、基本工具与载体,在现代海洋观测体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实验6”号正是我国海洋科考最新的“重器”。专家表示,“实验6”号在各个方面都具备深海远洋科学考察的能力。

在科考硬件方面,“实验6”号实力过人:它配置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能够测量包括马里亚纳海沟在内的全球全海深的大范围、高精度海底地形地貌;配置了国内自主研发的缆控水下机器人,其最大下潜作业深度为7000米,超过了国际上科考用缆控水下机器人最大作业水深型号的6000米;配置了1.3万米的地质钢缆绞车等操控支撑设备可用于深海采样,“简单来说就是,‘实验6’号既有进行地球物理专业调查能力的特长,还能够满足物理海洋、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需求,还具备在深海沟等极端环境下进行地形、地貌、海流、生物群落调查和取样能力。”蔡小阳说。

“以抗风能力为例,大洋及全球级科考船需考虑充分的抗风稳定性,这就要求船型水线面面积不能太小,空船重心不能太高。”蔡小阳说,“实验6”号设计建造过程中,在满足国际规范要求的完整稳性衡准(阵风10级)基础上又提高一个等级,满足我国船标对阵风11级的抗风力要求。

此外,蔡小阳还告诉记者,“实验6”号的通信导航、生活污水、中央空调等系统均按照满足国际航行海船无限航区的要求设计,“从各项指标上看,‘实验6’号经济航速12.0节,最大航速16.5节,续航力1.2万海里(经济航速时),自持力(中途不进行补给连续在海上活动的最长时间)60天(载员60人)……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其远洋考察的能力。”蔡小阳说。

海上移动实验室

在南海海洋所党委书记詹文欢看来,“实验6”号下水意义重大,正式服役后它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对提高我国海洋探测能力和数据样品获取能力,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油气矿产和生物基因资源,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如何理解“海上移动实验室”?南海海洋所有关专家介绍,“实验6”号具备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观测能力,既能开展近海浅水区、大陆架、岛礁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又能在深海大洋极端环境进行全海深的探测和取样;配置学科齐全的现代化船载实验室,能现场进行多学科样品处理与分析,并实现与陆基实验室同步数据传输。

专家介绍,科考作业时需要科考队员、船员、科考船和科考设备相互密切配合。例如,在进行数字多道地震采集时,需要15人的专业科考团队配合,使用数字电缆收放绞车、气枪阵收放系统等科考设备,同时科考船需匀速按照测线行驶;在进行缆控水下机器人作业时,需要8人的专业科考团队配合,同时使用A架、绞车等操控支撑系统和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等进行配合。

40年前,南海海洋所科考船“实验3”号是我国第一代优越的远洋综合科考船,在我国海洋科考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40年后,“实验6”号投用在即,它的征途同样是大海。

“满载历代南海海洋所人和建设者的期许,承载新时代海洋强国的光荣与梦想,跨越深蓝,向海图强!”下水暨命名活动当天,南海海洋所副所长(法定代表人)龙丽娟在为“实验6”号命名时,留下许多期许。

●南方日报记者卞德龙实习生黄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