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国家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之后,广东23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187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力培育一流人才,有力支撑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省教育厅联合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开展“培育一流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全媒体宣传活动,展示全省高校人才培养的“广东经验”。 

点击查看此前报道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汕头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广州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

7月13日,东莞理工学院“三全育人”创新发展中心正式揭牌。这一中心是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专门成立的创新型、研究型、服务型工作平台,将协同校内各二级组织机构,加快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新时代全面素质教育体系。

三全育人,不忘初心;争创一流,时代使命。

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

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加快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办学育人思想,致力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力支撑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智造业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版图加速调整,人才培养能力就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表示,该校将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内涵建设,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全面素质教育水平,构建更有特色、更加开放、更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发展。

强基础: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

在首批公布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东莞理工学院有通信工程等3个专业入选,同时还有应用化学等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量位居地方高校前列。

“学校已制定一流专业建设点三年建设规划,明确各专业建设期内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预期成效、标志性成果,与一流专业建设点、培育点签订了责任书。”该校校长马宏伟说。

“路线图”已绘就,“时间表”已出炉,“军令状”已签订。

乘着改革开放春风,东莞创办了第一所公办高校东莞理工学院。近5年来,这所年轻大学迎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先入选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又成为全省首家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东莞理工学院校园。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东莞理工学院一直在思考:如何践行大学根本任务,有力支撑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要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教育部主办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成洪波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为题,介绍了学校的改革思路和创新做法;

连续开展3次全校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凝练出“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的价值目标和“爱国奋斗、追求卓越”的莞工精神;

制定实施《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全方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促进学科交叉创新,推动专业跨界融合,构建产业发展需求导向鲜明、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下来要继续守正出新、争创一流。”马宏伟说,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把学校一半的专业培育为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30%为国家级、70%为省级。

拓平台:“新工科”推进科教融合产学合作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从马宏伟手中接过聘任证书,受聘为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汪卫华将主要领衔参与今年1月由该校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同组建非晶合金成形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的工作。

东莞理工学院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处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入选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以来,东莞理工学院依托松山湖科学城,对接中国散裂中子源等世界级大科学装置,扎根地方、贴近产业,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服务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加速器——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区域产业布局,着力打造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集群,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丰富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体验;

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新增新工科专业(方向)23个,升级改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传统专业14个,推进专业工程认证;

聚焦东莞区域重点产业领域,建设先进制造学院(长安)、粤港机器人学院等9个现代产业学院,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

与东莞16个镇街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科学家在线”等成果转化载体平台,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刚刚,教育部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结果,东莞理工学院2个项目全部顺利通过验收,其中《特色产业学院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评优秀。

抢先机:“互联网+智慧教育”走出新路子

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教师都可以掏出手机,展示“莞工支付”,完成缴费、考勤、门禁、借还书籍等功能。东莞理工学院支付打通了电子卡与实体卡、支持多个主流支付渠道,日均交易已超10万笔,去年底还入选全国高教信息化创新应用案例集,将向全国高校推广。

云端之上,弦歌不辍。今年疫情以来,东莞理工学院发挥技术优势,探索“互联网+智慧教育”新路子,通过打磨高品质“云课堂”,推动在线教学由“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

“教育技术面临变革,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重塑教育的未来。”成洪波说,该校从2016年起加大智慧教育投入,建设智慧校园,已实现5G全覆盖。“‘互联网+智慧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赶超世界水平的一个机遇。我们处在科技产业发展前沿地区,应该对标世界一流水平、做出中国标准。”

从智慧校园建设到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生们都能感受到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人才培养的与众不同:

成立“学生社区知行学院”,建设知行课程体系,打造“服务管理社区化、价值引领生活化、素质养成场景化”的育人新格局;

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与产业一线、把握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的杰出人才、学科领军、骨干人才;

塑造开放合作的育人环境,开设东莞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引入法国工程师培养体系……

“大湾区是国际化的,产业是国际化的,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体系也应该是国际化的。”成洪波说,该校要打造立足东莞、服务湾区、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将知识和创新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让学生、教师、校友、企业和地方都能从中受益。

专访

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在应用型大学排行榜蝉联冠军,成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东莞理工学院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大学,莞工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何独特优势?记者专访了校长马宏伟。

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

南方+:东莞理工学院去年就提出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如今人才培养能力、机制等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马宏伟:近年来莞工的人才培养层次取得突破,围绕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目标,抢抓大湾区建设机遇,紧抓落实硕士点培育与扩充工作,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与水平,目前已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机械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办学声誉与影响力显著增强。

同时,通过深化科教融合、产学合作模式改革,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与周边大科学装置和区域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镇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创新平台;搭建教师工程实践平台,共建“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打造系列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形成系统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

南方+:学校的育人初心是什么?学生的哪些特质最为关键?

马宏伟: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们的育人初心。

我们的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有很明显的特质:熟悉东莞及珠三角情况,了解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向;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吃苦、肯实干,社会责任感强。

建校28年以来,我们累计培养11万多名毕业生,不少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4%以上。

南方+:作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的东莞理工学院,将行往何处?

马宏伟:一直以来,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区域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强化整体推进,以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为契机,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全方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布局,着力提升现代产业学院水平,高水平建设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集群,继续构建具有莞工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与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数读莞工

1.广东唯一省市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2.2015年以来,双聘、特聘、柔性引进院士15人;博士学历教师750多人。

3.“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

4.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9个现代产业学院。

5.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近90%毕业生在莞穗深创业发展。

6.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20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列第183位;中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蝉联第1位。

【记者】钟哲吴少敏

【通讯员】邹琼叶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