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建立40年,深圳能否继续“特”下去?专家这么说
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飞速发展可以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怎样的经验和思考?
8月24日,“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广东深圳启动。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网络理论传播局)主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协办,广东省委网信办、福建省委网信办、海南省委网信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等单位共同承办。
活动现场
活动启动仪式过后,专家大咖分别以经济特区之“特”如何深刻影响中国、从经济特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前海模式”等话题作主旨演讲,分享自己的经验看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结合平时观察研究,对新时代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他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在台上演讲。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经济特区应当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何建华表示,要不断巩固党在经济特区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努力打造向世界彰显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战斗性的“精彩样板”。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唐杰在活动现场进行演讲。他认为,深圳是一座充满创新和危机意识的城市。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唐杰在台上演讲。
唐杰表示,城市的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引起大家关注的,正是深圳独特的城市社会学和社会经济学现象。
“深圳是一座基本没有资源禀赋的城市,流动中的移民人口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禀赋,构成了特有的社会文化学特征。”唐杰说,其中最为鲜明的特点可能是,从流动人口到移民,对所选择的迁徙城市未来的前景意识会很敏感,这就构成了深圳所特有的渗透到骨子里的危机意识。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以视频的方式,为现场的观众进行了一场“云演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发表视频演讲。
深圳能否继续“特”下去?樊纲在演讲中抛出这一问题。他表示,如今不少城市效仿深圳的经验做法,落实了不少举措,有些地方甚至在部分领域走得更快更远,深圳好像不太“特”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特”在什么地方?
在樊纲看来,深圳之“特”关键还在于是否能够继续先行先试。“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城市化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也还不够健全,种种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发展。”
樊纲认为,特区的历史职责尚不能停止,相反应当继续保留特区的身份,并赋予其更多更高的要求,深圳应当继续先行先试,继续为全国提供经验和教训。
活动最后还举办了经济特区治理经验分享交流活动。与会专家认为,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在新疆设立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特区等为标志,经济特区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必将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中承担起新时代重大责任,肩负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新实现路径的历史使命。
活动现场
据悉,“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线上传播,已从8下旬开始并将持续几个月。8月24日到8月31日,参加线下活动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将实地走访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5个经济特区,全面报道经济特区40年的改革成就以及创新实践。
南方日报记者陈理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