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在素称“中国棚改第一难”的深圳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工地上,占地62万平方米的玉龙、木棉岭、布心三大棚改片区施工正酣,上百台挖掘机、装载机、渣土车等往来穿行,千余名工人撸袖大干,劳动场面振奋人心。“项目全面建成后,9.3万人的生活环境将得到改善。”标段项目经理韩建华表示,这是深圳成立经济特区40周年以来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工程效果图

从“边陲渔村”到“国际都市”,40年来,深圳已焕然一新,其GDP总量由“1.79亿元”增至“2.69万亿元”,常住人口由“3万出头”增至“超1300万”……多项关键指标创造了“多倍增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在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发展新阶段,深圳正全面铺开各项重大工程建设,为城市更新注入澎湃动力。在“政企一盘棋”的大发展格局下,中建三局二公司作为扎根深圳的建设力量之一,在民生保障服务和经济开发服务领域推开了三重“发展之门”。

深圳太平金融中心

“精益”为引,打造棚改样本的“幸福之门”

时隔四年,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连墙接栋的“脏乱差”违法危旧楼房早已消失大片。根据改造要求,整个规划建设采用海绵小区、智慧小区、地下综合管廊等七大新兴技术规范,将建成125万至1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国际化示范社区。

为了打造示范样板,“多快好省”建设这项市区两级政府托付的“一号民生工程”,承建木棉岭片区Ⅱ标段的中建三局二公司自去年5月进场后,便筹备在多达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作业面上,全生命周期实施精益建造,可有效改善传统模式下存在的效率和效益问题,依托设计优化、工艺优化和措施优化提高一次成活率和成优率,大幅减少建设用时,节约作业资源。

“比如在计划和工期管理方面,我们提前进行工序穿插,使各工序步距相同,以此延长施工周期,形成‘小流水’作业,减少人员投入,实现均衡施工,预计将节约工期100多天。”韩建华介绍,精益建造模式在行业内优势明显,他们的建设目标是争创广东省建设工程金匠奖。

深圳罗湖口岸联检大楼

“效率”作本,推开联结港深的“开放之门”

上世纪80年代初,被誉为“南国第一门”的罗湖口岸联检大楼为南下打工的一代人留下了深刻记忆。作为我国最早实行联检的口岸,开通至今已超过20亿人次在这里出入境,如今年均有8200万人次通关,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的人口。

罗湖口岸联检大楼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外商投资引进的决策成效,受到了中央及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它的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而工期只有158天,质量、安全、进度管理难度极大,在行业内少见。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1983年,作为这项“政治工程”的施工方中建三局二公司,在拿到工程图纸后,凭借“军转企”的作风韧劲,以及可靠的技术、经验优势,在一周内编织出了“施工组织设计大纲”和“工程造价预算方案”,第一时间抓牢主动权。随后,他们充分利用当时特区的进口政策,贷款从香港采购了包括4台大塔吊在内的一批先进施工设备和工具,围绕“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行开工。“近5个月的‘争夺战’中,项目全员施行‘两班倒’作业,把1天当做3天干,在当时创下了深圳特区(单层面积6000平方米)大型建筑主体施工的最快速度。”中建三局二公司华南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周始全介绍。

“绿色”先行,拉动产业互动的“交流之门”

21世纪,在“世界金融中心”——深圳的福田中心区CBD“走廊”,绿色施工成为深圳特区发展的主流。由中建三局二公司建设的“一馆两楼”在节能领域达到前列水准,均获“鲁班奖”。其中,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利用大挑檐遮阳通风,采用低辐射的Low-e中空玻璃使空调能耗大幅降低,曾获选为“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承办展馆;深圳证券交易运营中心解放了传统建筑裙楼的地面占用空间,改为建造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世界最大空中悬挑平台,达到土地资源节约目的;深圳太平金融中心打造了高达228米的全球最大内天井,实现光能充分利用。

深圳证券交易所

2019年11月,“全球最大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一期工程正式启用,这座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湾顶的“巨无霸”建筑面积达160.5万平方米,相当于6座“鸟巢”,投入运营每年可举办100场展会达,年参展人数可达1000万人次,日高峰客流达32万人次。中建三局二公司承建项目整个北区,在打造“绿色展馆”的过程中,注重节材节能,通过运用BIM技术优化钢结构预制方案等措施,为这座全钢结构的工程,节约钢材27万吨,使之成为全国装配率最高的大型公建。

南方日报记者郭悦通讯员吴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