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来乘风破浪的发展,深圳外贸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特别是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深圳外贸更是展现出了超强韧性。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深圳进出口总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进出口占全国的9.4%,在内地前5大外贸城市中率先逆转,实现正增长,为提振全国外贸信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深圳海关坚决贯彻落实“双统筹”部署,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开拓新市场、助力新业态、畅通新通道……先后推出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性改革,积极营造良好口岸营商环境,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新市场稳住外贸基本盘

前7月,深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4.9%,特别是对东盟进出口2483.8亿元,增长高达11.9%,东盟等新兴市场的持续开拓增长,发挥了深圳外贸基本盘、稳定器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对东盟等新兴市场贸易伙伴的扩展,是深圳外贸的一个发展趋势,乘着“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国家级规划的东风,深圳外贸结构不断优化,步子越走越稳健。柬埔寨大米、老挝啤酒、马来西亚燕窝、泰国乳胶制品等东盟特色商品从深圳口岸源源不断地进入内地市场,深圳有比较优势的机电、电子等产品也快速打开东盟市场。

为助力深圳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深圳海关从原产地证书入手,运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做好监管服务。今年8月,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正式实施一周年,深圳海关共签发“升级版”原产地证书12.30万份,帮助企业享受东盟进口国关税减免约15.91亿元。

此外,针对深圳优势的机电产品出口,深圳海关筛选重点机电产品企业47家作为AEO重点培育帮扶对象,对企业内部控制、财务状况、守法情况、贸易安全等四个方面精准把脉,靶向服务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定期企业数据分析监测机制,解决企业在进出口查验、产地证办理、保税原料内销等难题,让高信用企业享受通关、税收方面便利。

新业态注入外贸新动能

今年以来,深圳海关全力压缩整体通关时间,前7个月在关区进出口报关单量占全国总量近15%的情况下,实现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均大幅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快捷便利的通关,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造优越基础条件。

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也为深圳外贸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深圳海关严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的部署要求,发挥深圳市跨境电商企业集中、跨境电商贸易体量庞大、“陆海空”国际物流发达等优势,促进关区跨境电商业务提质增量,充分引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业态发展。

为促进跨境电商发展,深圳海关全力升级改造跨境电商场站,关区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监管场所达到8个,增加了1倍,通过优化区域分布,引进智能仓库、立体分拣矩阵等先进设施,吸引优质企业集聚;针对跨境电商出口“退货难”问题,优化监管模式,退货商品通过全国通关一体化、跨境快速通关模式实现快速进境;在前海综合保税区开展“全球中心仓”改革试点,电商货物与普通保税货物同仓存储、账册互转,出口电商包裹可根据自身物流需求与不同贸易形态商品集拼发货,满足跨境电商出口物流的多元化需求,节省企业运营费用,压缩通关时间。

目前,在深圳海关的推动下,深圳跨境电商一般出口、保税出口、直购进口、保税电商进口等四种模式已全线打通,实现全链条发展。截至今年7月,深圳海关已累计验放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商品近3亿票,货值130亿元人民币。

新通道畅通外贸全路径

深圳海关积极探索物流多式叠加的监管模式,创新打造“海陆空铁邮”全路径的物流联运新通道,强链补链,全面疏导物流“堵点”“断点”。

8月18日下午,“湾区号”中欧班列首发,从深圳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站台驶出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物流又开通了一条新通路。

中欧班列以其安全、经济、便捷的特点,对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大湾区外贸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物流开拓新通路,深圳海关积极支持中欧班列发展,按照“政府牵头、成立平台企业、多种扶持政策组合拳”方式,稳步推进深圳中欧班列启动。

在畅通物流供应链方面,整合港口资源,推动建设港口群发展,推动大湾区港口群互联互通,打造“深圳港一体化运作”模式,实现盐田东西部港区物流无缝对接;突出“海陆空”多式联运优势,在前海建设“国际海运中转分拨集拼中心”,加强区港联动,实现全球揽货、中转分拨、进出口集拼等一站式业务,推动建设“珠江水域城际港”,多渠道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

同时,支持深圳机场开通“客转货”航线,缓解空运运力不足的问题;组合叠加税收便利、保税物流、技贸服务等海关改革措施,帮扶供应链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张光岩通讯员汪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