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莲花山顶俯瞰深圳。

活跃在深圳华强北的国际创客。

深圳市罗湖区的渔民村已是现代化花园小区。

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再度受到广泛关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捷报频传:

8月30日,《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发布,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保障财政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首次确立公司“同股不同权”制度……加大力度“护航”科技创新。

不久前,著名评级机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aWC)发布的2020年世界级城市名册显示,继2018年首次进入世界一线城市行列后,深圳的排名再度上升至46位。

40年波澜壮阔的深圳特区发展史,就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区域进化史。

深圳迅速实现了从自身发展到区域引领、从中国一线城市到全球一线城市、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的重要跨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深圳,向世界作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不停步”的庄严宣示。深圳,这位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已经奔跑在通往全球标杆城市的新征程上。

过去40年,深圳做对了什么?未来40年,深圳还将创造什么?

从“世界工厂”到“中国硅谷”

——深圳有锐气。这座带着使命出生的城市,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前瞻意识和创新意识,40年来大约每十年就会有一个成长周期。深圳勇于自我革命、打破路径依赖,因而能踩准节点创造奇迹。

“过去,人们提起深圳的华强北,就会把它称为‘中国的秋叶原’,暗指那里是‘复制’中心。但近年来,这里成为新技术创新之地。”在日本大阪成蹊大学教授平富贺一笔下,发迹于“三来一补”的华强北又敏锐地站上了时代风口。

行走在“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你会发现,除了电子产业,创新孵化、电商直播、美妆等新业态也在旺盛地生长。

“这里能最快速最便宜地提供我想要的硬件,在德国需要2至3周,这里只要3天。”在隐匿于闹市中的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德国创客汉斯直言自己“来对了”。用于武术训练的可穿戴设备、太阳能充电器……他的“奇思妙想”正快速转化为现实。

“华强北的创新氛围越来越浓了。”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永聪介绍,该中心成立5年来服务了600多个创业团队。

完整而高效的电子产业链、国际化的众创空间、来自全球的创客极客,使华强北逐渐转变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硬件产业的创新源头。

把视线西移,来到深圳市高新区联合总部大厦22楼,会进入一个“光影世界”,这里浓缩了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光峰科技”)的精华产品。

“特区是填海发展起来的。我们也是在填海,盖新楼。”光峰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李屹2006年从美国归来,扎根深圳勇闯激光显示领域的“无人区”。

发明ALPD激光显示技术,激光光源入驻全国各地电影放映厅,电视产品成为电商“爆款”……李屹带领团队破茧成蝶,成为科创板广东的“第一股”。

光峰科技所在地,是大名鼎鼎的粤海街道,以“蚂蚁”的体格输出了“大象”的能力,贡献了超过3000亿元的GDP,令不少地级市望尘莫及。腾讯、中兴、大疆、创维、迈瑞、奥比中光……这条街道上,巨无霸式的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型的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由华强北到粤海街道,这条轴线演绎了深圳40年来从“世界工厂”到“中国硅谷”的历史进化。目前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约13.5亿元GDP,高居全国第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8.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7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回首向来萧瑟处,从冲破“特区不特”“深圳被抛弃”等迷雾,到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考验,这座使命驱动之城总能面向未来主动应变。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分析,深圳一共经历了四次结构性转型,包括上世纪80年代由做贸易转向工业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三来一补”转向模仿型生产制造、20世纪初初步形成专业化分工和协同创新体系、2010年以来的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

“市场是主导,企业是主体,法治是基础,政府是保障。”在他看来,这是深圳能持续转型成功的密码所在。

从“小深圳”到“大深圳”

——深圳很大气。40年来,咿呀学语的“新生儿”长成了孔武有力的壮年。时代变了,能级强了,但不变的是特区的闯劲与韧劲,不变的是特区的担当与示范。

夜晚,从高空俯瞰,粤港澳大湾区灯火辉煌。距深圳东部边界60公里处,是深汕特别合作区。昔日边陲地带,如今欣欣向荣。自2018年12月16日挂牌成为深圳第“10+1”区以来,这里开始续写“老区变特区”的新华章。

40年来,从蛇口“试管”起步,“小深圳”渐渐进化成了今天的“大深圳”。深圳之大,不在于面积,而在于能力,在于担当。

——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深圳扮演“强引擎”。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曾断言:“因为有东莞与惠州的存在,深圳将会超越硅谷。”

近几年,深圳的创新活水不断外溢:华为部分业务迁至东莞松山湖、中兴生产研发基地落户河源、比亚迪“进军”汕尾。一个“研发—创新转化—生产制造”的协作分工模式已然形成。由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组成,体量接近4.3万亿元的深圳都市圈,覆盖了“一核一带一区”城市,潜力巨大。

基础设施日益互联互通,深圳、广州、珠海、中山和汕头等地的深度合作也在走深走实,提升全省整体竞争力。

——携手香港等共建国际一流湾区,深圳诠释“兄弟情”。

南山半岛西部,短短10年,一座国际化城市新中心雏形初现。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累计推出了226项全国首创或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以及100余项惠港利港政策,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7万家,已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最成功的区域。

“大湾区是我们做好产品和服务的基地。我们未来还要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香港青年郭玮强与朋友创立了前海随身宝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智能行李箱等产品,项目估值已超过1亿元。

——先富帮后富,决战脱贫攻坚,深圳释放大能量。

今年5月9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称“环江”)获批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其中有深圳的一份贡献。

深圳扶贫干部、环江县委常委、副县长邹春林介绍,自2016年9月起对口帮扶环江以来,深圳共投入市区财政资金1.82亿元,并从人才支援、产业合作、劳务合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取得了实在成效。

从1990年开始,深圳先后与全国16个省(区、市)的105个县(区)开展帮扶合作,将深圳情义、深圳精神、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带到全国各地,助力受援地区近200万人脱贫。

从“中国的深圳”到“世界的深圳”

——深圳长志气。由跟随到引领,由经济特区奔向先行示范区,由中国一线城市迈向全球标杆城市,深圳以改革开放初心照亮前路,努力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GDP增长0.1%!这是今年上半年深圳交出的成绩单,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可谓殊为不易的逆势回转。深圳也是全国一线城市中率先实现正增长的城市,经济韧性可见一斑。

“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几年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刊文称。

如今的深圳,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越来越多国际巨头到来。空中客车公司去年在深圳启用了其在亚洲的首个创新中心。“深圳在硬件制造、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及其他领域独具活力。”该公司首席技术官保罗·艾瑞蒙科说。目前,落户深圳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已近300家。

海外代表纷纷学习深圳。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考察深圳后,专门在《独立报》撰文表示:“深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力量之地。”

深圳经验日益惠及世界。招商局集团将“蛇口模式”带到了白俄罗斯、吉布提等广阔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白工业园在5年内就由“一片森林”蝶变为“一座城市”。

深圳用40年时间,迅速实现了从自身发展到区域引领、从中国一线城市到全球一线城市、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等重要跨越。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落地;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等一批全国首创重要法规;“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首批项目开工;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数占比提高至37.9%;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这一年多来,深圳“五箭齐发”,由“单打冠军”向“全能冠军”进发,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分“三步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全球标杆城市。

从先行者到示范区,前路亦不乏荆棘:

观天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等思潮抬头,深圳处于中美博弈的“风暴眼”。

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深水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亟待构建。

省自身,深圳仍有不少瓶颈,涉及土地、人才、核心技术、教育医疗服务等要素禀赋。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体制及公共服务体系还存在不健全的地方。深圳要走在前列,勇于面对各类问题、各式挑战,寻找新方法、新突破,引领实现我国改革开放的各种目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期待。

四十不惑志更笃。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在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开启下一个更好的40年,就是对深圳经济特区40岁生日最好的祝福。

“经济特区建立40年启示录”深调研团队出品

策划:姚燕永

统筹:谢思佳刘江涛胡智勇严亮何又华罗彦军

执行:赵杨王会赟胡良光张由琼

南方日报记者胡良光杨磊戴晓晓郭悦见习记者蔡敏玲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鲁力朱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