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开篇语
9月10日是我国第36个教师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东正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广东如何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教师能力水平?今起,广东省教育厅联手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立德树人筑梦育人”全媒体宣传,展示全省教师立德树人、奋勇担当的新风貌。敬请关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上的是分数加减法。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中心小学,一场送教下乡的活动正在开展。来自桂岭学校的老师们用新的讲课模式,为学生们送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新铺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坐在教室后排,忙着记笔记,“偷师”授课技巧。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师资队伍。
近年来,广东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大力实施“强师工程”,补齐乡村教育师资短板,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
外引内培▶▷
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明显提高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不久前,广州向全国高层次教育人才抛出橄榄枝,大力引进中小学和职业院校的名校长、名教师,安家费和购租房补贴高达246万元。
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强教师人才外引内培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越来越多高素质年轻教师,站上了中小学讲台。
今年秋季,广东实验中学迎来一批新教师,包括11名博士,其中9人毕业于清华、北大;去年5月深圳中学新聘35名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其中20人毕业于清华、北大……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教师,正在成为教书育人的新生力量。
“优质师资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前提。拥有更渊博的知识、更丰富的资源、更广阔的视野的青年教师,可以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受益。”广东实验中学校长全汉炎说。
通过大手笔投入、大力度培养,广东年轻教师队伍激发活力,正加快成长为名教师、名校长。
近8年来,省政府每年投入5亿元深入实施“强师工程”,建立省、市、县及高校共同推进教师发展的制度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并加强培训支持体系建设,健全以省、市、县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为主体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通过外引内培,我省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学历层次明显提高。与2017年相比,幼儿园教师具有大专学历的比例从76.0%提高到81.0%;小学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从59.5%提高到68.8%。
舞动“龙头”,才能带动“龙身”。梅州市蕉岭县以“强强互动、强弱结对”帮扶方式,推动名校带动、校校联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一年来,该县中小学在蕉岭中学、桂岭学校、蕉岭县实验小学等6所龙头学校的教学引领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教研活动,覆盖了中小学所有科目,活动开展次数达50余次。
“我们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经验。”蕉岭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该县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省、市、县各级各类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及研讨活动,并利用送教下乡、公开课堂、教学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能力、提升教学水平。
补齐短板▶▷
打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
广东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义务教育的短板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短板在教师队伍。为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广东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关键一环。
两年前,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中小学教师计划,补充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提高退费标准,为粤东粤西粤北农村学校有效补充教师。
当前,这些措施正在积极推进,并逐渐彰显效益。
2018年,我省开始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今年,华南师范大学等13所高校承担公费定向培养任务,公费定向培养生毕业后到定向范围学校(含村小、教学点)任教不少于6年。在基本修业期内,公费定向培养生免缴学费、住宿费和实习实践费等,并且每生每年可领取8000元的生活补助费。
同时,我省持续完善“上岗退费”政策,大幅提高退费标准,研究生每人每年12000元,退费5年;本专科每人每年8000元,其中艺术类(音乐、美术、舞蹈)、特殊教育专业每人每年12000元,本科、专科分别退费4年、3年。2008年该政策实施以来已为农村学校补充4.7万名合格教师,98%期满后继续在当地任教。
粤东粤西粤北也在积极探索,加快补齐乡村教师短板。
河源从2014年开始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改革工作,采取免费入学,委托河职院培养,五年一贯制大专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农村小学服务8年的方式,培养一批综合素质优秀的小学教师。
该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实施6年来,河源从中考排名12000名内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中招录了733名定向培养生,为该市农村教育发展储备了一批优秀师资。去年首届委培毕业生94人全部分配到生源地农村小学任教,今后每年都将有100多名委培生毕业并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
韶关各县(市、区)均制定了相应的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政策。韶关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已提高到人均1000元的标准。
“没有享受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乡村教师,也采取相应补贴措施。”韶关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举例,浈江区按离市区距离长远划分三个等次,分别是每人每月补助500元、400元和300元,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占城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比例大于100%。
多措并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正在成长起来,加快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激发活力▶▷
“县管校聘”激活教育“一池春水”
“‘县管校聘’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教育发展的超编缺编问题和教师跨区域交流问题。”梅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县管校聘”推动优秀教师从超编超岗学校向缺编缺岗学校流动,从城区学校向乡镇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解决了校际师资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需要深化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2017年底,我省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的指导意见》。“县管校聘”改革后,教师由教育局统筹管理,由学校聘任,从而使教师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变为教育系统的“系统人”,这就打通了教师交流轮岗中的管理体制障碍,促进教师交流轮岗。
“之前我们学校语文教师多、数学教师少,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均衡现象明显。自从推进‘县管校聘’后,问题就解决了。”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总务处主任黄启参说,“县管校聘”盘活了教师资源。
“县管校聘”激活用人机制,释放改革新动能。韶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县管校聘”采用的竞聘制增强了学校用人自主权,有利于学校通过岗位职责管理人,改变了过去“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局面,对学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我省深化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向地市和高等学校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激发教师在各自岗位上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省将继续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更加有效地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我省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造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南方日报记者马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