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营首堂户外课在连州举行,图为小记者们参观冯达飞将军纪念馆。南方日报记者张迪摄

南方网讯“林励儒老师在这里上过课吗?”“华师当年在这办校遇到了哪些困难?”“那时课室里有电灯吗?”上周末,省立文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前身)旧址——连州东陂镇西塘村陈氏宗祠内,来自广州和佛山的孩子们向连州文史专家曹春生连续问了好几个问题。关于抗战,原先只见诸书本和影视,如今历史就在眼前,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

这是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品粤游径”研学营之南方报业小记者走进连州“烽火课堂”的活动现场。7组家庭以研学旅行的方式,跟随连州文史专家曹春生走读连州历史文化,缅怀抗战时期以知识救国的先师们。

这条串联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秦汉古道精华段、冯达飞纪念馆和国家5A级景区连州地下河的红色游径,兼具颜值和气质,正在积攒人气,等待更多人见识它的“绿富美”。

红色游径孕育乡村消费新场景

“人来了,乡村就旺了。”见证了清远连州秦汉古道和茶盐古道修复到使用的曹春生期待,串联古村落、红色文化资源点的南粤古驿道,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亲身体验。

日前,清远阳山县七拱镇学发公祠内,2020年南粤古驿道“Hello5G杯”定向大赛第三站宣布开赛。学发公祠是抗战时期广州市第六中学的办学旧址,主会场学发公祠内除了放有关于知青文化、丝苗米文化、农耕文化、广州市第六中学历史的展板外,还摆放着农产品展销台。

红色文化是南粤古驿道上的宝贝。作为我省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南粤古驿道是岭南文化脉络的延续,其沿线分布有众多红色革命遗址。据统计,此前全省各地在上报的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沿线红色革命遗址就有95处。

以南粤古驿道为载体,串联起红色革命遗址、优质旅游资源的红色游径,正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红色游径的合理利用,让乡村消费场景得到不断延展。南雄梅关古道,作为我省重点打造的南粤古驿道精品线路之一,既是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又是“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每逢国庆、春节,探访梅关古道的游客络绎不绝,珠玑镇中站村村民徐道君开的农家乐近年来营业额逐年上升,去年全年的营业额约百万元。

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南粤古驿道线路在规划时就考虑到有效串联农业种植园、农产品加工园、手工艺品售卖点等,如今越来越多依托古驿道举办的主题活动为乡村聚集了人气,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民宿等,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古道经济注入区域发展新活力

在我省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如何以创建广东南岭国家公园为抓手,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正在从蓝图落实到行动。

近年来,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和活化,为沿线广大乡村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据公开数据显示,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近6成散布在南粤古驿道沿线。经南粤古驿道串联的1320个省定贫困村,通过“古驿道+文化”“古驿道+体育”“古驿道+特色农业”“古驿道+旅游”等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发展。

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成为近年来古驿道活化最主要的活动平台。韶关市仁化县石塘村的堆花米酒,亦因此成为当地最热销的土特产之一。堆花米酒酒坊老板李振成说,定向越野大赛举办期间,米酒销量迅速上升,不少客人还回购,一订就是几百斤。

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兰寨村亦举办过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村民的年收入增长近两成。大赛举办期间,该镇餐饮业、住宿业营业额同比翻番。兰寨村的村民林伯以前靠种桑养蚕,现在改做旅游,年收入增长近三倍。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吸引37个国家及地区近6500余人参赛,带动15万人,间接影响5.7亿人次。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朱雪梅认为,结合全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契机,重塑古驿道的价值,通过驿道复兴带动乡村发展将是广东乡村振兴特色。如何以道兴村?她认为需重构其产业价值,充分利用沿线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营造线性文化休闲廊道,串联辐射塑造旅游价值。同时,精心策划地方特色产品,打造地理商标,并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宣传推广、展示展销,城乡融合带动沿线乡村经济发展。

古道经济的可持续本质上有赖于产业联动。在广东,不少地区依托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活化,形成了互联网、旅游和文化等产业之间的联动。朱雪梅提醒,旅游产业往往是前期发展抓手,但不是万能之举,要科学把控好度,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过度开发为代价,可根据文化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和生活体验型等不同需求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开发产品特色和控制好容量,实现古村古道持续发展。

跨界融合拓展美好生活新空间

研学旅行,正在成为活化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和南粤古驿道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另一种方式。集“文化+教育+旅游”的“品粤游径”研学营,以扎实的人文历史课程内容,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赞许。

“研学旅行不是假借学习之名去旅游。”活动主办方表示,研学的过程包含导学、研学、展学、评学等多方面,而且需要真正将当地的历史人文讲透讲好,讲到深入人心,这有赖于教育界、文化界、旅游界等各方努力。只有做到跨界的高质量融合,才能让更多人为之受益。

此前,华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主办的“2020研学课程设计大赛”,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连州基地的活化提供了新思路。教育界的深度介入,进一步增加了研学旅行的含金量。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刘俊表示,研学行业正在高速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支撑,然而目前研学人才供给明显不足,人才培养需求十分急切。

“教育+文化+旅游”跨界融合的新业态,亦为当地居民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新空间。近日,位于坪石老街图书馆旧址上,一座新的图书馆——定友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学家、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和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杜定友先生在韶关乐昌坪石“守家产”,度过了艰难的岁月。1934年,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以拥有21万册中外图书、90万册杂志,为全国大学藏书之冠。

“这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活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饱含深情地说,“坪石先生在烽火中传教,暗夜里掌灯,让花园中绽开点点鲜花,让沉寂的荒野传出音乐。抢救华南教育旧址,就是我们致敬先师的方式。”文史界人士的深度介入,令串联红色资源、美丽乡村的游径,有“面子”,更有“里子”。

南方日报记者周人果郑洁琳周中雨通讯员陈别蹇登亮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