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给学生授课。受访者供图

日前,广东多所高校发布人才招聘,引发广泛关注。广州大学继35万元起年薪招聘100名博士后研究员后,又面向全球招聘200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师资博士后,包括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青年杰出人才等,涵盖了31个学院、研究院。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抢下先手棋,布局大建设。近两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以来,广东高校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培育,人才蓄水池效应愈发凸显。

大学建设为高端人才种下“梧桐树”

今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发布了2019年度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认证。

“这是学校一直以来致力于科研创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实力展现。”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特聘教授陈辉说。他于2012年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加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带着从国外名校、名企得到的宝贵经验,创建并实践了一套化工课程教学新模式,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连续7年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多项成果在企业成功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本人也于去年获全国优秀教师、今年获广东省劳动模范。

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不断加盟,使得广东高校的整体科研能力和学科竞争力呈现跨越式上升。

截至今年7月,全省高校共有94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比2017年度增加38个学科,增长68%。329个学科入选上海软科2019年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比2017年增加39个,增量居全国首位。

不久前,广东海洋大学举行聘任仪式,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遥感专家潘德炉为特聘院士。袁隆平、杨德森、潘德炉、周俊良……该校近几年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屡有突破。

广东为高校发展创设的优渥平台,成为吸引优秀教师最关键的“梧桐树”。

早在2015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随后又相继启动实施了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和广东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等重点工程。广东海洋大学作为上述工程的受益者,成为广东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成效的一个注脚。

教育人才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今年3月,惠州学院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参与的精密设备特种润滑材料的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个项目填补了精密设备部分润滑材料尚未国产化的空白,惠州学院也因此成为省内为数不多的地方院校参与研发并最终获奖的单位。

实战成绩检验引才工作成效。此次获奖项目的核心研发人员中,就有一名两年前刚刚引进惠州学院的优秀博士。惠州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校自去年以来共引进人才199名,其中博士121名,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提升至40.84%,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围绕惠州产业发展路线图,惠州学院还将加大力度引进重点人才,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化工、电子信息等学科领域建设院士团队或高端人才团队,努力走出一条地方院校引才新路子。

高校是地方的人才蓄水池和科创源动力。广东一批地方高校紧紧围绕着产业发展需求进行错位发展和内涵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

2015年以来,东莞理工学院双聘、特聘、柔性引进院士15人,引进国家级人才达40多人次,其他高层次人才70多人,博士学历教师750多人。该校聚焦东莞区域重点产业领域,建设先进制造学院(长安)、粤港机器人学院等9个现代产业学院;与东莞16个镇街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科学家在线”等成果转化载体平台,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同样作为地方院校的韶关学院,通过搭建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平台和团队,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宽广舞台。从2017年以来,该校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百名青年博士引进计划,近三年已经揽入教师159人,其中博士90人、教授19人、副教授27人。

创新人事制度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去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启动教师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借鉴国外高校经验,并结合国情、校情,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师“预聘—长聘”制度。通过设置“预聘”岗位,采取“非升即走”的聘用模式,把优秀的、具有潜力的青年人才留下来;建立适当考核激励机制,促使获得“长聘”岗位的教师保持动力、持续发展。

人事制度深化改革,让能者有其位,有利于激发高校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东深入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目前全省已有140所高校完成教师职称制度文件备案,114所高校完成了改革首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并报备评审情况和结果。

近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教师李继凯正式获评教授,这是我省实行高校“放管服”改革,职称评审权下放到校以后,该校首位获评教学型教授的教师。

在政策指挥棒的指引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深化教师分类评价和管理,将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和研究型教师几个类别,职称评审不再“唯论文”“唯帽子”,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一名博士从报名到录用,最快仅需一周即可完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惠州学院人事处处长罗恢远介绍,该校打破制度藩篱,打出引才组合拳,将人才引进成效与二级学院领导班子考核直接挂钩,倒逼全校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

岭南师范学院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引进标准从45万元/人到200万元/人,对拔尖人才一人一策、面议商定;特别注重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出台了特色人才项目“燕岭优青”,遴选培养优秀青年教师,设立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培养经费,支持青年教师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科研能力,积极争取科研课题,更快得到锻炼和成长。

“丰厚的薪资、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积极的政策扶持,让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青睐并落户广东高校。”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推进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更好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南方日报记者杜玮淦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