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在博山区池上镇中心学校,窗明几净的教室内传出朗朗读书声,池上镇中心学校校长陈卫刚满怀欣慰地站在教室外观望着。1996年7月,20岁的陈卫刚带着优秀毕业生的荣誉从淄博师范学校毕业,毅然回到深山当起了乡村教师。从满头黑发到鬓染秋霜,执教24年来,陈卫刚坚守在博山区最偏远的乡镇学校——池上镇中心学校,扎根乡村教育,践行“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山村,奉献给了深山里的孩子。

陈卫刚正在为学生批改作业。

陈卫刚指导学生采集植物标本。

人物简介:

陈卫刚

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2002年入党,曾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淄博市优秀教师,市“十佳”师德标兵、骨干教师,淄博市优秀共产党员,博山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博山区十佳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青年、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师德标兵、基层优秀党员、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

陈卫刚与学生在学校会议室交流谈心。

9月4日下午,在博山区池上镇中心学校,窗明几净的教室内传出朗朗读书声,池上镇中心学校校长陈卫刚满怀欣慰地站在教室外观望着。1996年7月,20岁的陈卫刚带着优秀毕业生的荣誉从淄博师范学校毕业,毅然回到深山当起了乡村教师。从满头黑发到鬓染秋霜,执教24年来,陈卫刚坚守在博山区最偏远的乡镇学校——池上镇中心学校,扎根乡村教育,践行“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山村,奉献给了深山里的孩子。

回乡

开始自己的乡村教育梦

44岁的陈卫刚是博山区池上镇东陈疃村人,1993年中考时,他以0.2分专业分的差距成了一名中专委培生,但8800元学费对于山村寒门子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为了筹集这笔学费,当时父亲借遍了所有亲朋好友,看着他为学费整日奔波操劳,我甚至放弃了上学的念头,想要下煤矿挣钱去。”陈卫刚回忆道,“一向和善的父亲一下子暴怒起来,当时他对我说,上学是我的事,筹钱是他的事,这学不上不行。”

自此,父亲的话深深地刻在了陈卫刚的心上,成了他自强不息的动力。

带着父母的殷殷厚望,陈卫刚走进淄博师范。在校的3年时间里,陈卫刚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96年7月,陈卫刚在1000多人中以总成绩前十名的成绩毕业,成为当年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前,班主任曾多次找他谈话,建议他上大专班。是继续读书还是参加工作,陈卫刚面临着选择,更有亲戚朋友劝他说:“如果到山区工作,今后连对象都难找。”

在抉择时刻,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上学的艰辛和老师无私的关怀帮助,最终陈卫刚还是毅然回到距离博山县城40多公里、距离池上乡政府6.5公里的李家学校任教,开始了他的乡村教育梦。

“在我的小学、中学时代,我以为家乡就是一片广阔的天,当考出去以后才发现,原来外面的天这么广阔,外面的世界竟然这么大。”陈卫刚说,“我从小就在偏僻山村长大,家乡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他们可能从未了解过外面的世界,我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我要回到家乡,回到母校继续建设家乡。”

逆行

给山区孩子更好的教育

“从我家到学校有13里山路,每天通公交车次数很少,为了不耽误上班,只能骑自行车上班。当时校舍简陋,校园地面坑坑洼洼,教室内桌椅也是缺胳膊少腿的。”回想当初到池上镇李家学校报到的情景,陈卫刚说,“学校没有住宿的地方,上下班只能来回赶路,晴天是一身的尘土,雨天土路更是泥泞不堪。”

环境的艰苦没有打消陈卫刚对工作、学校及学生的热情,反而坚定了他“让每一个山区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大山建设祖国”的教育信念,面对学校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们,他虚心好学,抓住一切机会向他们请教。2001年,由于工作出色,陈卫刚被任命为学校团支部书记,他组建学生会,倡导学生实现自主化管理;成立校园记者团、广播站,组编校刊《足音》……至此,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读写热情,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山区学校开展起来。

2013年11月,陈卫刚被任命为池上镇中心学校校长,他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学校管理制度,每周一次例会,查缺补漏的同时,明确下一周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扬民主,激发老师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让大家明白做好学校工作就是做好自己的事;着眼于十年不退伍的标准,改善办公教学条件,整体化提高办学水平。彼时的池上镇中心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了电子白板,学生课桌椅全部更新,学校照明灯更加通明,教师们人手一台办公电脑,2015年,单单提高办学水平这项工程,就投入108万元。

奉献

为孩子铺好走出大山的路

2016年,博山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担任池上镇中心学校校长的陈卫刚,将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室建设、学生食堂配备、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了自己的工作重心。池上镇中心学校、李家学校的高标准塑胶场地,池上镇中心学校的过街天桥,池上镇中心学校、李家学校的综合楼,池上镇中心幼儿园相继建成,下辖学校的功能室、校园文化设施、教室照明灯、教师办公桌椅进行了更新和完善,池上镇中心学校实现校容校貌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选择了从教这条道路其实就是选择了奉献,教书育人不是为了从学生身上获得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成,将来能够回报社会、报效祖国。”从青春年少到年逾不惑,陈卫刚对乡村教育有着自己的感悟:“随着城市化进程,学校的学生在逐渐减少,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接下来,我们要通过提高老师的教学素质及创新水平来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24年间,即使曾有过多次调岗的机会,陈卫刚没有动摇过自己的教育初心。教育是追梦的事业,乡村学校是农村的一方教育沃土,乡村教师自然就要成为一方沃土的文化传播者和引领者。以陈卫刚为代表的乡村教育追梦人,凭着坚定不动摇的初心和执着的追求,把爱心、知识、信仰的种子撒向山区孩子们的心田,点亮乡村文明之光,滋润乡村教育的沃土。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阳 宫瑞瑞 李超颖 蒲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