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9月13日,由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召开的2020广东公共卫生论坛在广州举行。与会专家就如何社会干预和科技干预等层面找差距补短板、让预防为主落在实处等话题进行讨论。

会上,中国CDC流行病学原首席科学家曾光表示,疾控和公卫系统人才流失严重,是制约公共卫生发展的痛点。

公卫人才短缺需重视

曾光认为,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中央与地方都在加强公共卫生改革与发展,要在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及全面提升等方面着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曾光说,公共卫生对人员素质要求极高,疾控系统难以招到一流人才,非专业人员则大量涌入。曾光表示,希望增加对各级疾控领域的财政投入,增加编制,探索更好的管理模式,更好地发挥公共卫生的作用。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郝元涛介绍,目前全国高校中有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的高校只有97所,公共卫生高等教育资源偏少。他表示,要加大公卫教育力度,首先要适当扩大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本科教学,同时要更加注重公共卫生硕士的培养,推动高端公共卫生领域博士项目的优化。

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急需增强

会上,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杨维中作了《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报告。他指出,要不断推动科技作为战胜疫情的最有力武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在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各个节点上,建立多部门、多层级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早发现、早处置综合能力,助力我国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优势充分发挥。

“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杨维中坦言,医防协同最重要、最先行的是信息共享,要打通部门、机构间传染病相关数据的壁垒,就需要推动实现跨系统、跨部门的数据、技术和结果的共享。这样才能更好地集中研判风险,适时发布预警,减少人为干扰和工作失察,提高监测预警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预警监测需要多方配合。“我时常在想:我们从这次新冠大流行中学到了足够的知识吗?已知的经验教训可以预防另一场灾难发生吗?”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玉润说,“如何更好地应对疫情,取决于三件事:我们对病毒的认知、对病毒的应对措施以及我们对下一次疫情所做的准备,这有赖于我们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体系是否足够健全足够强大。”

南方日报记者朱晓枫见习记者刘佳荣通讯员何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