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还将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迹
深圳特区成功的关键经验是什么?生态环境这块金字招牌,珠海如何擦亮?汕头如何打好“侨”牌?
在国新办举行的广东省经济特区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如桂、姚奕生、郑剑戈三位特区市长,用一组组详实的数据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介绍了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对于经济特区的未来,他们充满信心地表示,经济特区还将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迹。
深圳
创新引领
深圳发展奇迹
记者: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网站曾发文称,全球4300多个特区中,深圳是最成功的一个;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深圳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您认为深圳成功的关键经验是什么?目前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有何进展,下一步迈向全球标杆城市怎么走?
陈如桂:4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令世界瞩目。
一组数据感受深圳的巨大变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实际管理人口从当初小渔村不足3万增加到现在特大型城市超过2000万;经济总量从2亿多元增长到近2.7万亿元,位居亚洲城市前五,40年年均增长20.7%。
40年前,深圳没有科研机构,没有工业企业,只有2名技术人员。现在,深圳集聚各类人才600多万,拥有科技型企业7万多家,培育出华为、平安、腾讯、中兴、比亚迪、大疆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创业生机勃勃。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目前,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等一批重大改革举措正在加快落地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速,前海开发开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热火朝天,一批深港合作成果正在加快涌现。
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圳将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和可持续发展先锋,努力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记者:深圳被称为中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一直是全国的一面旗帜,能否进一步分享一下深圳创新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陈如桂:深圳40年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主要靠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引领。深圳的创新主要是靠市场化的创新力量,靠良好的产业配套,靠良好的创新生态,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例子:一家知名欧洲跨国企业创新中心落户深圳,他们第一家研发中心设在硅谷。我问他为什么会选择深圳,他说深圳和硅谷都是全球创新中心,硅谷的优势在软件创新,而深圳有软件创新、硬件创新和产业配套的优势。
也正是在良好创新生态支撑下,深圳成为全国创业密度最高的城市,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50户,平均每10人就有1名创业者。
当前,深圳的创新发展迎来了很多新的机遇。我们将一手抓好高精尖科技的突破,强化“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强化原始创新和开放创新。一手推动产业向高端迭代升级,抓住深圳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等机遇,建设一批高端制造业的创新中心,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生物经济、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不断巩固提升深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珠海
高标准建设
粤澳合作产业园
记者: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下,珠海将如何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携手澳门共同打造大湾区重要一极?
姚奕生:珠海建立特区40年来,除了经济增长快,还很重视生态文明,同时也非常注重跟澳门之间的互动。今天,我们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上,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守初心使命,谋划推动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不断深化珠澳合作,与澳门相互促进,互利共赢,携手澳门共同打造大湾区重要一极。
一是要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安排下,谋划构建粤澳共商共建共管体制机制,统筹开发横琴建设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澳门一起做好产业规划、产业导入、项目建设,不断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
二是要构建新的规则体系,要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和联通贯通融通率先更多地在横琴落地,优化横琴岛106平方公里的分线管理政策,“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流,分线管理”,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有效、更快捷、更有序地在澳门和横琴之间跨境便捷流动,使两地的投资贸易环境更加便利。
三是要发展新的产业,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中医药、特色金融、商贸消费、文旅会展等重点产业,还要继续高标准地建设粤澳合作产业园,用这些来支撑粤澳极点的建设。另外,在教育方面,推动与澳门开展更多合作。
记者:珠海打算如何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态优势,擦亮生态环境这块金字招牌,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姚奕生:大家都认可珠海的宜居环境,我们要擦亮生态环境这块金字招牌。所以有这样几条:一是坚守好的传统、好的理念,用最严的制度来保护环境。简单地说,把现在的山形、水体、岸线、天际线管控好。这要求我们用最严格的制度来保护环境,而且思想上、理念上要有定力,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群众过得幸福、过得舒服。
二是补齐一批交通短板,拉开城市框架,优化空间布局。珠海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把城市的格局拉开。现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了,联通粤西的黄茅海大桥正在加快建设。我们也想在“十四五”规划里,谋划推动深珠通道建设。还有联通澳门、中山、江门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市内交通方面,未来几年,一年可以修成一条跨江大桥,珠海隧道今年也可以启动建设。
三是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我们要下更大功夫,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使高端人才、创新企业、优质项目蜂拥而至,让一批中小型企业和创新企业能够脱颖而出,提高发展质量,从而降低整个环境负荷。
总的来说,就是要好的要坚守下来,短板要加快补齐,不足要不断完善。
汕头
平台、环境、文化,
架起合作共赢同心桥
记者:华侨是汕头经济特区最独特的资源,曾经的侨资、侨力等优势也推动了汕头经济特区迅猛发展。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将如何继续打好这个“侨”牌,加快特区发展?
郑剑戈:第一,打造开放大平台,引资引智。2014年,国家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6年来,华侨试验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达到800多亿元,华侨试验区已成为中国最大“侨梦苑”和新侨创新创业基地。我们将以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把试验区打造成为汇聚侨资侨智的重大开放平台。
第二,营造“安商”好环境,留人留心。汕头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汕头港迈向亿吨大港;潮汕国际机场完成4E级改造,现在不断拓展国际航线,将迈进千万级机场行列;联通粤港澳大湾区高快速公路织密成网,“厦深+广汕”沿海高铁双通道加快推进,将与大湾区形成一小时交通圈,粤东城际轨道也即将动工。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无非就是让广大侨胞回乡越来越方便。
第三,传播“同心”潮文化,聚情聚力。我们创建国内首个“侨批文物馆”,保育活化百载商埠的起源地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最早漂洋过海的启航地樟林古港,打造记得住乡愁的梦里家园。我们常态化举办粤东侨博会、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潮商大会等全球性盛会,弘扬“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潮汕精神,讲好特区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同时,我们也“走出去”传播潮汕文化,潮剧潮乐、潮俗潮菜、工夫茶伴随着潮汕人走遍天下,激活新生代华人对家乡的文化共鸣,架起合作共赢的同心桥。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王诗堃赵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