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淄博9月23日讯(记者 江虹霖)“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幅农家恬淡生活的水墨画,所以当记者走进蓑衣樊村时,顿时有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之感。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年间,有一樊姓人士在这里定居,以编制蓑衣闻名,所以取名蓑衣樊。岁月更迭,人们不再编织蓑衣,蓑衣樊却以村子之名保留下来。

蓑衣樊村许多农院门前挂着客栈、民宿的牌子

位于黄河南岸淄博高青县,蓑衣樊村三面环水,紧邻黄河安澜湾风景区和国际慢城——这是该县重点打造的旅游度假项目。白墙灰瓦的院落,每走几步就写有一首关于蓑衣的诗词;农家小院门前,许多挂有客栈、民宿、餐馆的牌子;漫步田埂,稻海翻涌,乡野的清新怡然就这样跃然眼前。当现任村支书司国营说,2012年,这个村子还是省级贫困村时,记者们着实吃了一惊。

老支书带头做起农家乐老板

记者们走进这家“金水岸野生鱼馆”农家乐,穿着红色围裙的黄新海还在灶台前忙碌着。他是这家店的老板,也是蓑衣樊村的老支书。“我是村子里第一批搞农家乐餐馆的。我的拿手菜是清蒸梭鱼和红烧三珍鱼,有外地的朋友,开三个小时车来我这里,就为了吃一口我做的鱼。”

据介绍,从前的蓑衣樊村受黄河水浸渍,产生了大片盐碱地。为了沉清黄河水,蓑衣樊村三分之二的土地成了沉沙池,耕地骤减,粮食收成寥寥。2011年前后,村民人均收入不过2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但村两委通过到浙江考察,意识到村里的5000亩黄河水沉沙池,原来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2015前后,村里开始组织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也正是在那时,黄新海开起了这家农家乐。

“我是第一批,也是坚持到最后的一家。”乡村旅游的开发遇到许多困难,开发之初,由于知名度低,旅游配套设施还未完善,游客很少,“许多人坚持不下去了”。“你为什么坚持到了现在?”“因为我相信政府、相信村里一定能把这个事情搞起来。”

2016年,蓑衣樊村打造的旅游环境成型,依托湿地资源和周边风景区,黄新海的农家乐餐馆一年比一年好,节假日时黄新海和妻子都忙不过来。黄新海说,现在一年的收入大约是7-8万。

采访结束,黄新海送记者出门,在他的餐馆门前挂着祝贺儿子荣立个人三等功的条幅。中国网 江虹霖/摄

现任村支书为劝村民拆违建被赶15次

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司国营告诉中国网记者,现在村里开农家乐、民宿的农户有30多户,开经营观光自行车、儿童游乐设施、小吃、超市的有七八十户,算下来,村里将近一半的农户都已经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 “现在参与乡村旅游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随便做个买卖就能挣钱。我们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旅游合作社,即使自己不能经营的农户,也入股了旅游合作社,相当于参与到了乡村振兴建设中。”司国营说。

蓑衣樊村旧貌

蓑衣樊村现貌

司国营说,2016年蓑衣樊村实现脱贫,那时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万元。如今4年过去,蓑衣樊村的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

动员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时村子里违建多,需要拆除,但有的村民认为那是自己的地,一时不能理解我们工作。我们就一家一家上门做思想工作,动员农户亲朋劝说。把农户说烦了,我们就被撵出来,下次我们再上门,直到做通工作为止。”司国营回忆说,他曾被农户赶出门15次。

“现在不一样了,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村民日子好起来了,村里再统一组织一些事情,没有一个村民站出来反对,大家都很支持我们工作了。”司国营说。

司国营介绍,为了进一步调动村民发展旅游的积极性,村里给出了很多帮扶政策,组织村民到外地学习其他发展好的乡村旅游经验,进行厨师培训等,都是免费给大家提供这些支持。

蓑衣樊村的稻田小龙虾 中国网 张宁锐/摄

据了解,除了餐馆和民宿的收益,村民还能从流转出去的土地中获益。蓑衣樊村合作社通过采取稻渔立体种养新模式,农作物与水产品共生共养。米凭虾蟹贵,出产的黄河蟹田米因绿色有机、口感好卖到了十几元一斤,而且稻田虾、稻田蟹的价格也高出市价不少。

蓑衣樊村的稻田风光 中国网 江虹霖/摄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蓑衣樊村修鱼池、挖藕塘、种稻米,对村路、民居统一进行设计改造,依托黄河风情,走出了一条黄河岸边土地浸渍区依靠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富路。美了村庄,鼓了口袋,乐了农家。